本報訊(金華日報記者 盧奕仿 葉晨慧)端午節將近,包粽子提上“日程”。作為粽子的“外衣”,箬葉成為近段時間的俏銷產品。
婺城區沙畈鄉盛產野生箬葉。“用我們這里的野生箬葉包出來的粽子散發著獨特的清香,大家都說這是山里的味道。”沙畈鄉黨委書記鄭展科說,因葉面寬闊、柔韌性強、氣味清香,每年都有上千噸箬葉從沙畈鄉銷往全國各地。
三年前,當地干部就在思考:箬葉如此暢銷,是不是可以自己包粽子賣?要知道,除了箬葉,山里的梅干菜、板栗、蠶豆等也都是極好的原材料,如此一來,不僅能延長產業鏈,還能讓留守山區的村民多一份收益。帶著這樣的思考,他們開始多方調研,并欣喜地發現這片貌不驚人的葉子讓很多地方做活“山林”文章。
2022年底,沙畈鄉錨定“保護中謀發展、發展中抓保護”的發展目標,抓準沙畈箬葉易植、易管、易采、量大的資源優勢和形、色、味俱優的市場優勢,結合箬葉生長規模呈現萎縮態勢急需人工干預的產業發展需求,開始科學謀劃箬葉產業鏈。
2023年,沙畈鄉投資建設50余畝粽葉栽培基地和1000余畝粽葉撫育基地,大力推進箬葉“野轉家”人工栽培;今年又建成粽子加工基地,不斷延鏈補鏈,逐步形成采摘、加工、銷售、箬葉食品生產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走進位于沙畈鄉周村的共富工坊,20余名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的沙畈村民在家門口打起了工,有人包粽子,有人煮粽子,還有人打包發貨。“沒想到共富工坊剛建成訂單就源源不斷,最近大家都在加班加點趕制粽子。”該共富工坊負責人蔣云飚說。沙畈人將這些粽子取名為“林下粽”。箬葉本就是林下資源,包在里面的都是林下的生態農產品,連蒸煮用的水都是沙畈一類水,這樣的粽子可以說是大自然的饋贈。
“我們的目標是充分發揮原生態優勢,打造中高端規模化產業,破解共富流量密碼。”鄭展科表示,他們有信心也有決心把沙畈鄉一片箬葉的后半篇文章做起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