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紅船
《新青年》第二卷第一號
千家駒
邵飄萍舊居
沙畈鄉(xiāng)銀坑村革命老區(qū)吳潮宏攝
大型紅色婺劇《南山火種》劇照
開展紅色教育
婺城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紅色檔案課堂
1921年7月,一群穿著長衫西裝的青年,在南湖游船的搖櫓聲中低沉呼喊:“中國共產黨萬歲,共產主義、人類的解放者萬歲。”他們懷著改變民族命運、重塑國家未來的崇高理想,矢志革命。誰曾想,這艘不起眼的小船,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進航向。
回望百年,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今天,我們一起聊聊理想,別有一番深意。
01
《說文解字》中說:志,意也。心之所至,行之所指。在時代的洪流中,理想的青年和青年的理想,相互交織,“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共同塑造著未來的模樣。
風華正茂,少年當立志。陳獨秀在《新青年》發(fā)刊詞中寫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李大釗先生對“青春中國”革命偉業(yè)作出深情寄語。湖南韶山的17歲少年寫了首詩留給父親: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觀照當下,我們依然能從這些先輩們的話語和事跡中感受凌云的豪情與壯志。
1921年7月,13歲的千家駒到浙江省立第七中學(現(xiàn)為金華一中)就讀。在這里,他遇上了終生的同窗摯友吳晗,也是在這里,他接觸到了馬列主義。1925年夏,千家駒由宣中華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在金華入黨的第一位中共黨員。同年秋,在浙江省立七中建立了中共金華支部,共有黨員6人,這是金華地區(qū)最早建立的中共地方組織,千家駒任支部書記。這一年,他17歲。
志之所趨,無遠勿屆。“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心中之志,就是目標、理想和信仰,是自己心中篤定的方向。志向越是遠大,就意味著實現(xiàn)它的路途將越遙遠艱辛。百年前,無數(shù)仁人志士懷揣崇高的理想,為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奔走呼號。中山先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魯迅以筆為劍劃破蒼穹挺起中國人的脊梁,方志敏在獄中深情呼喚《可愛的中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槍桿子里出政權”,在那個時代,理想是革命的火種,更是奮斗的旗幟。
1926年7月,正當國民革命軍大舉北伐之時,中共金華獨立支部成立,錢兆鵬首任書記。他積極組織工會、農會等群眾團體,開展工農運動,支援北伐軍作戰(zhàn),掀起反帝驅洋斗爭怒潮,推動金華革命運動深入開展,是金華大革命運動的主要領導人。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被捕,8月4日晚,被槍殺于監(jiān)獄,臨刑前泰然自若,犧牲時,年僅20歲。
邵飄萍、金佛莊、錢兆鵬、陳望道、施存統(tǒng)……一個個名字背后,是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是紅色薪火的代代相傳,是革命血脈的永續(xù)流淌。
02
1957年11月17日,在莫斯科大學對中國留學生講話時,毛澤東主席談道:“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這一話語極大地鼓舞著青年一代,面對社會思潮空前復雜的當下,我們如同置身于一片波濤洶涌的大海之中,各種觀念相互碰撞、交織,我們又該如何來談論理想?
從歷史維度看。孔子心懷“有教無類”,授徒三千,賢者七十有二,開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少年將軍霍去病立下“匈奴不滅,何以為家”的誓言,終以飲馬瀚海,封狼居胥;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北宋張載的“橫渠四句”傳頌不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影響著無數(shù)華夏兒女。我們應汲取歷史的智慧和力量,傳承那份對理想的執(zhí)著與堅守。在復雜思潮中,以史為鑒,讓理想扎根于深厚的歷史底蘊之中,不被一時的潮流所左右。
從社會需求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國將不國之際,百廢待興之時,改革發(fā)展之期,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構筑起了百年奮進的精神譜系。
從覆屋之下的奮起抗爭,到在一窮二白中的振作圖強,從投身改革開放的激流,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千年夢圓,信仰之源的金華始終是一片紅色的熱土。首譯《共產黨宣言》的陳望道、鐵肩辣手的“一代報人”邵飄萍、雨花臺烈士第一人金佛莊、“人民功臣”徐文佩、新中國第一代勞模——“赤腳書記”陳雙田、“改革先鋒”謝高華……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時代需要奮斗者,時代同時也屬于奮斗者,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年輕黨員,使命在肩,責無旁貸。
從個人發(fā)展看。“大河沒水小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滿。”國家命運是一個宏大的命題,它關系到整個民族的興衰和發(fā)展。當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相結合時,我們的奮斗便有了更為深遠的意義和價值。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一生致力于我國攝影測量和遙感領域發(fā)展的李德仁院士就是其中之一。正對李德仁辦公桌的墻上,一幅“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三維暈渲染地形圖”掛了十幾年,這背后是一位科學家難以釋懷的“內疚”與“心痛”。2010年,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tǒng)重大專項正式啟動,李德仁親自帶領團隊開展高精度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攻關。如今,高分專項已實現(xiàn)我國遙感衛(wèi)星系統(tǒng)的自主可控。
正如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所說:“國家需要,我就去做。”心懷“國之大者”,心系民之所需,將小我融入大我,個人夢融入中國夢,個人理想與時代同頻,才能使個人的發(fā)展進步擁有更加廣闊的舞臺,進而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03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xiàn)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理想并非遙不可及,我們又該如何去丈量?
關鍵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要從小學習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長志。1923年12月21日,在廣州嶺南大學學生歡迎大會的演說上,孫中山先生說:“立志是讀書人最要緊的事。我勸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無論哪一件事,只要從頭至尾徹底做成功,便是大事。”
理想不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它代表著我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自我實現(xiàn)的渴望。人生路上,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面對具體與瑣碎的消磨,成熟與世俗的消解,困惑與誘惑的磨礪,在正路與歧途之間,我們應毅然堅信“人間正道是滄桑”。
理想是一個一個具象的實際目標。志向無大小之分,只要是積極向上的,都值得我們去追求。志向的實現(xiàn)也并非一蹴而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既要仰望星空,懷揣著對理想的美好憧憬,又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努力奮斗。將遠大的理想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目標,通過實際行動,積小勝為大勝,積小成為大成,用一個一個小目標的實現(xiàn),不斷呵護理想之火。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積累經驗和智慧,讓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和強大,積跬步以至千里。
懷揣理想,我們都能影響一方天地。一個崇高的理想,能夠激發(fā)青年無盡的潛力,可以是為了科學的進步而潛心鉆研,可以是為了文化的傳承而孜孜不倦,也可以是為了社會的公平正義挺身而出……理想或許各有不同,但都承載著青年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在當今這個快速發(fā)展且充滿變化的時代,比起適應,這個社會更需要的是一份堅守。選擇堅守、選擇理想,選擇傾聽內心的呼喚,才能擁有最飽滿的人生。我們都是平凡之人,懷揣理想能夠使我們成為一個一個熱源,輻射身邊、影響點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歷史擔當,應該成為我們樹立理想的使命支撐。
王小波說:“人在年輕的時候,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決定自己這一生要做什么。”一百年前,那群激揚青春的年輕人選擇了一條難走卻必須要走的路。歷經百年的接續(xù)奮斗,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未來中國的分量和質量就在你我手上,我們準備好了嗎?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