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紅星)婺城,一座生長在“公園里的城市”。近年來,“公園+”在婺城興起,由傳統的靜觀變為體驗、參與、互動,讓市民享受家門口的“詩與遠方”。
當城市被第一縷陽光喚醒,婺江之濱的河盤翠舞公園已經聚集了不少晨練的市民,人們沐浴在晨光中,或是伴著音樂翩翩起舞,或是沿著公園小徑疾步快跑,或是獨步江畔賞花觀景,盡情享受著公園帶來的舒心和愜意。
河盤翠舞公園沿江而建,定位為“梧桐綠廊,運動畫卷,水藝史園”,布局“一帶四區”。“一帶”為沿江打造樂享濱江帶,基于現有婺江西路的法桐行道樹,以帶狀形式串聯其他分區,打造“樂享濱江帶”;“四區”則根據功能、主題不同分別為水韻人文、水生態園、紅磚印象、活力樂園。作為一座集娛樂、休閑、健身、運動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公園,河盤翠舞公園既提升了城市的顏值氣質,又增強了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生活在城市,既想擁有城市之繁華與便利,又想兼得安靜恬適之生活,這正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婺城將婺學、婺建、婺窯、婺劇等元素融入公園建設,增綠擴容,貼近自然,傾力打造富有婺韻的“文化公園”,讓城市顏值與氣質齊飛。
芙峰公園位于金華城北高速入城口旁,設計提取書畫中的宋式園林元素與風格特點。在建設之初,公園就確定了打造國學研究與婺文化傳播高地的目標。古樸雅致,古韻悠遠,置身其中,婺風宋韻撲面而來。
以前,市民逛公園只是“逛”,而在芙峰公園,這里有茶室,可以品茶喝咖啡,邊飲邊聊,興致盎然;這里有古色古香的東萊書院,今年已舉辦多次成長禮、成人禮等國學禮儀研學活動,這種既養眼更養心的體驗,顛覆了人們對公園的固有印象,讓市民有了更多耳目一新的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自公園開建以來,負責運營管理的相關部門單位不斷開拓公園功能邊際,增設娛樂、健身、茶飲、市集等消費新場景,培育引進了一批文旅、文創、非遺等項目和業態,放大公園游憩休閑、健身運動、文化科普、公共服務等復合功能,最大程度滿足市民群眾的休閑文娛需求。
占地220多畝的金華鐵路文化公園是鄉愁記憶的尋訪地、公共文化的聚合地、時尚生活的體驗地和文旅產業的興盛地,為金華市區的地標建筑之一,由金華鐵路文化館、歷史保留建筑和沿江景觀公園等組成。
公園以老火車站的歷史演變為脈,以三江六岸景觀為基,以歷史建筑和遺存保護利用為重,系統保留了老站房、鐵軌、月臺等鐵路遺存,展示了浙贛鐵路的修筑史、老火車站的變遷史、二七新村的崛起史,也承載了金華幾代人濃濃的鄉愁。
公園在運營管理上也是別出心裁,精心策劃納涼晚會、音樂沙龍、潮玩集市、兒童游園等形式多樣的文旅活動,不斷拓展“公園+”等邊際,讓市民游客在游玩賞景之余,還能豐富文旅體驗,喚起了人們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自覺,讓這座富有鐵路文化特質的濱水景觀公園為城市“增色添彩”。
除了在功能上充分融入百姓生活和城市發展,“公園+餐飲美食”“公園+體育運動”“公園+文化場館”“公園+國學禮儀”“公園+研學體驗”等多元化的公園使用功能以及文旅休閑、餐飲美食等業態的植入,使得公園在為市民提供休憩玩樂的同時,又增加了新的外延功能和內涵屬性,成為人們享受生態、文化、藝術、美食等公共服務的新空間。眼下,這些小而美的新業態,聚攏起公園的旺盛人氣,既使城市景觀界面高顏值,又讓群眾體驗文化高品質。
延伸城市綠色空間,拓展公園功能邊際,植入文旅消費業態,讓公園成為市民常來愛來的生活休閑后花園。據了解,婺城轄區城市公園綠地總面積已突破590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超15平方米,平均步行10分鐘就能“遇見”公園。綠在城中,景在園中,人在婺城,左右逢“園”,一幅城綠相融、人城相依的幸福婺城新畫卷正徐徐鋪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