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婺城區安地鎮巖頭村,穿過青石板路,一家名為“婺州染坊”的小店靜靜地坐落在巷子里。走進店內,滿屋的靛藍色服飾、布包映入眼簾,彰顯傳統手工和現代時尚之美。而這些作品的創作者,正是這家染坊的創始人——溫國香。
近日,溫國香上榜“省級鄉村工匠名師”。身為一名“75后”,目前她已在刺繡印染領域深耕20余載。自2004年開始,溫國香從事服飾制作和扎染技藝。2019年,“婺州染坊”落戶安地鎮巖頭村,她帶領團隊傳承扎染技藝,通過“非遺+旅游”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初見溫國香時,她正耐心地指導村里的姐妹們縫制蓮花香囊掛件。香囊以“蓮花”為形,由蓮蓬、花瓣和葉子構成,寓意“一品清廉”。其色彩皆源自天然植物染料——藍色取自于板藍根,紅色取自于蘇木和紅花,黃色取自于石榴皮、桔子皮和槐米。香囊內填充了藿香、艾葉、檸檬草等七味中草藥,不僅美觀,更兼具驅蚊的實用功能。
“一款小小的香囊,雖然看著簡單,背后也蘊含著精細的工藝技藝。”溫國香說,“由于需要純手工縫制,一天做不了幾個成品!
扎染,是中國民間一項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以植物染料制成。通過古老的“扎”“染”“漂”“曬”等獨特方式,扎染工匠巧妙運用小小線繩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傳承著我國數千年的印染文化與悠久歷史。
從選材、染布到縫制、拼接的整個過程,每個環節都需要準確操作。為了確保扎染服飾的產品質量,溫國香嚴格把控染布的時間與溫度,根據四季變換調整生產節奏,避免在極端天氣下進行大規模染布作業。同時,她采用獨特設計的生產工藝與精湛的縫紉技巧,力求每一件作品都能達到品質與藝術的統一。
作為婺州扎染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溫國香不僅致力于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還積極推動扎染文化的普及與產業化發展。她帶領團隊在扎染產品研發、設計定制以及非遺旅游體驗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與實踐,研發的扎染體驗課程也已經形成體系,列入婺城區參與校內課后服務“白名單”,并在婺城區多所學校成功落地開課。與此同時,她還與周邊鄉鎮的婦女簽訂產品加工協議,并進行相關產品制作培訓,為周邊的婦女在農閑時提供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每年,團隊活動承接量約300場次,年參與體驗人數4.5萬人,真正實現了用非遺活動帶動鄉村旅游,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如今,婺州染坊已經成為安地鎮巖頭村的一張亮麗名片,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學者。溫國香和她的團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匠人精神”的內涵,用扎染藝術點亮了鄉村的振興之路。(見習記者 劉琳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