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口杯
銅錢拓片
山下吳水庫古墓搶救性發掘現場
山下吳水庫古墓三側展開圖
左側三座為墓室兩側人物浮雕,右側為墓主人浮雕
“你們快來看,這里好像挖到了古墓!”2023年5月4日,婺城區羅店鎮山下吳水庫正在實施擴容改造工程,挖掘機作業人員的一聲驚呼,吸引了在場所有人員的目光。
古墓,天然帶有神秘色彩,它既是建筑營造、器物生產等技藝演進的展示空間,更是喪葬禮俗、堪輿術數、宗教信仰、家族倫理等思想觀念競逐的舞臺。很多人對古墓充滿好奇:某某古墓距今多少年,墓主人是誰,什么朝代,出土了哪些珍貴文物……
當時,市文保部門和當地派出所聽聞消息后,立即趕到現場,對古墓采取保護措施。很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來人,經過初步勘查,啟動一系列搶救性發掘工作。一年多過去,這座墓有了新消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徐崢晨在多番研究后證實:墓主逝于兩宋之交,是一位有宗教信仰的品官。
01
這座古墓是什么年代建的?這在考古領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古代很多人在下葬時,不僅在墓前立有墓碑,在墓葬里面還有表明墓主人身份的墓志銘。徐崢晨說:“一般情況下,如果發掘出墓碑、墓志銘或出土物上有銘文等判斷年代的依據,不僅可以判斷出墓葬距今的時間,還可以判斷墓主人的身份和生平!
不過,山下吳水庫發掘的這座古墓,并沒有發現任何有文字記載的文物。在徐崢晨看來,任何人或物都會有其所處歷史朝代遺留下來的痕跡,而收集這些證據需要考古人員不斷進行田野調查,同時橫向比對各種史料。
山下吳水庫發掘的古墓,出土了兩件瓷器和25枚銅錢。
“瓷器中有一件葵口杯,杯身呈六瓣葵口形,符合五代時期的風格!焙我耘卸槲宕鷷r期?1996年,杭州臨安發掘一座珍貴古墓——吳越康陵。這座古墓是吳越國第二代國王錢元瓘的王后馬氏墓,出土了大量珍貴的越窯秘色瓷、玉飾件、石器和銅器等。其中,秘色瓷有40多件,這是唐五代時期的高端瓷器產品,為王室專用產品。山下吳水庫出土的這只葵口杯,與康陵中出土的同類瓷器有許多相似之處。
再看銅錢,古錢幣正面鑄造有文字:年號加通寶、元寶、重寶。例如開元通寶,上下讀開元、左右讀通寶,開元是唐代的年號。在山下吳水庫的古墓中,最早的是開元通寶,最晚的是天禧通寶。天禧(1017—1021)是北宋真宗朝后期的年號,因此可以判斷,這座墓的年代最早是北宋天禧年間。
對于這一點,象山縣1984年發掘的北宋黃浦墓也有類似印證。當時,黃浦墓中出土銅錢百余枚,基本上都腐蝕粉碎,其中稍完好的經辨認有開元通寶、祥符通寶、元豐通寶、天圣通寶等。黃浦墓中出土了完好的墓志,記載了墓主生于天圣九年,卒于宋元祐元年,這與墓中出土的銅錢年代相吻合。
02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徐崢晨發現山下吳水庫的古墓是石頭所砌。從唐代延續到宋代,《天圣令》卷二九《喪葬令》其中一條為“諸葬,不得以石為棺槨及石室”。徐崢晨解釋,一般人去世,是不允許用石材制作棺、槨和石室的。
他翻閱了許多南方地區北宋時期(960—1127)的古墓資料。在江西,有一座劉沆夫婦合葬墓,墓室用磚石以及木料筑成。劉沆,北宋時期宰相,嘉祐五年(1060)去世,死后封為楚國公。如此規制,倒也與劉沆的身份相符合。
在浙江范圍內,黃浦墓是目前發現最早的一座石頭砌成的墓:墓室前50厘米處有一磚砌護墻,墓室呈長方形,用墓磚兩塊平鋪錯縫砌筑,至頂端僅砌外側磚,內側用來放置墓蓋石板,放后與外側磚相平。墓葬有完好的墓志,墓主黃浦死于宋元祐元年(1086年),由此可以判斷,山下吳水庫發掘的古墓與其年代相近。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山下吳水庫的石室古墓又作何解釋?
記者查閱史料發現,臣子不得用石室、石槨固然有一定的約束力,實際操作中卻多有變通。司馬光《書儀》卷七《穿坊》載:“葬有二法,有穿地直下為壙置柩,以土實之者;有先鑿埏道,旁穿土室,攛柩于其中者,臨時從宜。凡穿地,宜狹而深,壙中宜穿……今疏土之鄉,亦直下為壙,或以石、磚為藏,僅令容柩,以石蓋之!
由此可見,因地制宜也是古人造墓的考量之一,山下吳水庫附近多山石,自然也就解釋得通了。徐崢晨說,在金華市域內,目前發現最早用石頭砌成券頂結構的墓是蘭溪范惇夫婦墓,這座墓最晚的下葬年代是1099年,亦可佐證。
按照這個思路和時間線探究,山下吳水庫的古墓時間基本可以鎖定北宋晚期。
03
古人一直有裝飾墓室的習俗,隨著宋代厚喪薄葬制度的興起,墓室壁畫和雕刻代替隨葬品,更為含蓄地反映了墓主人對死后生活的美好愿望。
根據文物部門提供的照片可見,山下吳水庫古墓墓壁上的壁龕均刻有浮雕人物圖像。按照痕跡判斷,數量分別是6、6、1。在現場,考古人員只找到11個,是判定這座古墓年代的重要線索。
尋找有相似浮雕人像的古墓,是佐證古墓時間的重要手段。徐崢晨找到了江蘇江陰市青陽鎮里涇壩宋墓,它與山下吳水庫古墓的浮雕最接近。里涇壩宋墓中,石槨由底部4塊、邊框8塊,共計12塊青石板組成。其中,邊框的8塊石板中有6塊在面向墓室的一面刻有淺浮雕畫像。
里涇壩宋墓的形制在江南地區較為普遍,石槨上雕刻的畫像內容卻極為少見。石槨四壁上層青石板上所雕立人像及其旁的動物,反映的是人附生肖的內容,象征生肖相隨、歲月輪回,有祈禱亡靈順利投生之意。
另據里涇壩宋墓出土的幾枚銅錢分析,該墓葬年代上限應為北宋末年,具體應該在北宋末年至南宋早期這一范圍內。因此,山下吳水庫古墓的年代,最終被定在兩宋之交。
04
判定了古墓的時間,那接下來還有墓主人。
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對于墓主人的推測只能是一個大概的形象。山下吳水庫古墓中,墓壁南北兩側的12個人物各有不同,入口正對面的壁龕中雕刻的人物應該是代表墓主人。
關于墓壁兩側的人物,徐崢晨說可參照福建尤溪縣古墓群。這一古墓群中,出現不少宋元時期盛行的壁畫墓。在《尤溪宋墓裝飾中的“三教”信仰與神異崇拜》一文中,作者提到尤溪一中宋墓,該墓內南北兩壁各有6人畫像,每個畫像都有嵌壁磚雕相配,人物安排位置規整、對稱。他們的排列、動作、持物、服飾等突出體現了森嚴的等級制度。此外,這些壁畫墓中還體現四神與十二辰形象的密切配合。四神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源于中國古代的星宿信仰。十二辰即十二生肖,壁龕中的人物雕像即為持笏文官形象的生肖像。人們認為這些生肖人物具有驅邪、護佑的神力,因此在地下扮演保護墓主的角色。
山下吳水庫墓壁兩側的浮雕,雖然只有人,沒有四神和十二辰,但也代表著“十二時神”。徐崢晨引用《“葬儀”與“信俗”:文獻所見宋代墓葬石作中的“十二時神”》一文中的說法:“在喪葬文化層面,宋代墓葬石作中的‘十二時神’是在唐代基礎上將太歲‘十二神’、地支‘十二辰’和五行運作系統融匯創新,并雜糅進了節氣和屬相文化,形成‘三教合一’的葬俗文化特征。”
《雞冠壺:歷史考古劄記》一書中提到,若在江浙地區的古墓中出現類似的入墓神剎,那可能是官葬。在山下吳水庫古墓中,墓壁兩側人物手上拿著笏板,這是中國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由此推測,山下吳水庫古墓的墓主人應該是一位有品級的官員。
仔細看墓主人的浮雕,左右手各有講究。他的右手拿著一個像雞毛撣子又像扇子的東西,準確的名字叫麈尾,古人閑談時執以驅蟲﹑撣塵的一種工具,后古人清談時必執麈尾,相沿成習,為名流雅器,不談時,亦常執在手。他的左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外,這個手勢對應佛教的與愿印,布施、贈予、恩惠、接受之印,象征順應眾生的祈求所作的印相。綜合判斷,這位品官有宗教信仰。
古人雖說“視死如生”,實際卻常把“死”看得比“生”更重要。考古發掘工作,不是每一次都能有重大發現,許多看似尋常的小發現,也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圖片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