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沙畈鄉青草村的自然生態營地正式營業,當天即有市民、游客前來品茶賞景,觀群山流水修竹,聽清風穿林打葉。這是該村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一次有益嘗試,也是沙畈鄉依靠得天獨厚的山水環境,積極發展山鄉文旅經濟的一項舉措。
沙畈鄉是“省一級水源保護區”“水源涵養與生態功能區”,一直以來,該鄉始終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致力于水源保護與經濟發展并行,通過發展傳統農業、原生態產品加工、文旅產業等,促進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推進山區鄉村振興。
1多彩農業多彩鄉村
農業一直都是沙畈鄉的基礎產業。近年來,沙畈鄉積極開展“非糧化”整治,使全鄉水稻種植面積增至目前的2000余畝,大幅度增加了全鄉糧食產量。
除了糧食種植,高山蔬菜是沙畈鄉的一大“招牌”。由于自然條件優越,鄉域范圍內水域水質常年達二類以上標準,加上山區氣候條件適宜,土壤土質較好,使得沙畈出產的蔬菜品質出眾,銷路不愁。
位于高儒村的李建榮農場,以種植辣椒為主。據該農場負責人李建榮介紹,農場共有種植面積近50畝,一年可種兩季辣椒,每季種植辣椒3-4個品種,畝產3000余斤。得益于沙畈優良的水土條件,培育出的辣椒口感品相俱佳,特有“辣椒味”,因此每年出產的辣椒都有固定的客源預定,銷往市區、義烏等地。甚至有散客吃了農場出產的辣椒后,心心念念,特地跑一趟山里,只為買幾斤辣椒。因為品質好、效益好,李建榮在沙畈經營農場已有六年,他表示還將在這片土地上繼續干下去。
在深耕細作于傳統種植業的同時,沙畈鄉也不忘探索農業新形式。日前,在位于停久村的稻蛙共生生態基地,水稻秧苗剛剛下插。稻苗之下,一些小小的稻蛙或跳動爬行,或游弋期間。稻苗之上,則覆蓋了一層薄薄的紗網,防止小蛙被過往的飛鳥啄食。沙畈鄉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對于一種生態農業新形式的探索,在稻田里放養稻蛙,可以發揮蛙類捕食蟲類的特性,為稻蛙提供餌食的同時,也避免了農藥的使用,達到保護田地和環境的目的。同時,蛙類的排泄物也能一定程度為稻苗生長提供養分,所以是一種“共生”的模式。據該基地管理人員介紹,基地共35畝,現階段稻蛙尚小,等再過不久,稻蛙成熟,基地會對外開放,可供游客垂釣稻蛙,感受童年時的樂趣。基地水稻為一年一熟,又加之水質優良,產出稻米米香濃郁,頗受歡迎。待到水稻成熟,聽取蛙聲一片的同時,又有稻香撲鼻,極富意趣。
水稻、辣椒、蘿卜、紅薯、紫薯等糧食和各色蔬菜作物的種植,構成了沙畈一幅多彩的農業畫卷,推動傳統農業的不斷發展,促進生態農業積極探索,為鄉民提供了多彩的生活,造就了沙畈多彩的鄉村風貌。
2 “嘉興粽子沙畈葉”
近日,在位于沙畈鄉和美村的一家箬葉加工合作社內,8、9名分揀員正忙碌于箬葉分揀,在他們旁邊都擺放了一只大編織袋,里面裝滿了剛從村民那里收購來的新鮮箬葉。分揀員們按照箬葉大小、形狀,分類挑選捆扎,之后又運到烘干處由專人烘干,烘干后將箬葉整齊碼放在貨架上以待出售。
像這樣的箬葉加工合作社,目前在沙畈鄉共有十余家。合作社內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是本鄉六七十歲的老年人,據他們介紹,如果手腳快,每天能掙100多塊錢。“我們年紀大了,在家閑著也沒事,在自己家門口就有活干,掙的也不少,挺開心。”這是他們大部分人的心聲。
毫不夸張地說,有關“箬葉”這一片葉子的產業,現如今已成為沙畈的主導產業之一。沙畈鄉山林面積約有28萬畝,其中野生竹林面積高達七分之一。每年6月,箬葉開始成熟,剛成熟的箬葉在烘干階段容易烤裂,村民們一般都等箬葉稍微老成些,從6月中下旬開始才陸續上山采摘。采摘箬葉,往往凌晨3點就要出門,部分嫻熟的村民一天甚至能采上千斤,之后再賣于加工合作社,整個采摘期可以持續到10月。沙畈鄉相關負責人介紹,從采摘到加工,箬葉的相關產業鏈帶動了全鄉至少500人就業增收。沙畈鄉清澈甘洌的山泉水澆灌下產出的箬葉,具有葉面寬闊、柔韌性強、氣味清香的顯著特點,每年出產的箬葉,都被嘉興五芳齋等大型食品公司預定收購,用于包裹粽子的粽葉。因而,不少沙畈人戲稱:“嘉興的粽子,沙畈的葉子。”
為了進一步壯大箬葉產業,沙畈鄉黨政班子鉚足干勁,到外地學習調研,和高校開展合作,通過許多辦法嘗試將“一片箬葉”做成一個大產業。野生的箬葉難以供應市場的龐大需求,于是,沙畈鄉投資建設了高儒村50余畝粽葉栽培基地和青草村1000余畝粽葉撫育基地,實現箬葉人工栽培,從而擴大箬葉供應量;單純的箬葉加工形式過于單一,沙畈鄉就積極思變,建設共富產業園,從單一的箬葉加工升級到粽子生產,利用各村特色的農作物,實現板栗、糯米、玉米、豆類、花生等粽子原材料的自給自足,帶動全鄉各村共享產業紅利。通過不斷地延鏈補鏈,沙畈鄉目前已逐步形成箬葉種植、采摘、加工、銷售、食品生產的完整產業鏈,預計粽葉年產量可達1000噸以上,粽子加工生產年產值可達1000萬元。
“土葉子”變“金葉子”,一片箬葉見證了沙畈鄉民勤勞肯干的品質,也是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科學合理“靠山吃山”的有力佐證。
3有山有水有人家
自從自然生態營地營業以來,來到青草村觀光休閑的游客絡繹不絕。與三五好友來此飲茶閑聊,于山水間感受自然魅力,閑適怡人,這也充分印證了營地的口號“青青河邊草、輕松沒煩惱”。該營地位于青草村裴家自然村,取其諧音,營地還打出了一個“陪家人”的理念,在裴家自然生態營地,陪家人聊聊天、喝喝茶、爬爬山、走走古道,在放松之余,也增添了一份家庭的溫情。
除卻自然的風光,營地更有文化的浸潤。青草村自然生態營地首期開放面積約20畝,有近50畝的竹林,此外,營地還背靠白沙古道。該古道曾是古代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沿途風景秀麗,人文景觀豐富,是青草村一項重要的文化元素,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游客們可以通過在古道中行走,充分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
青草村自然生態營地是沙畈鄉探索“自然+文化+旅游”發展模式的一次試驗,而這樣的試驗對于沙畈來說并非首次。在去年10月,沙畈鄉遼頭村就開放了一個夏聊生態營地,這個營地同樣集自然觀光和文化旅游為一體,在今年“五一”期間,迎來了1700余人次的游客量。
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沙畈鄉始終注重文旅產業經濟的發展,通過合理利用本地特有的優良山水自然資源,充分挖掘白沙溪三十六堰、白沙古道、包氏廉政文化等文化資源,吸引游客體驗山鄉之美,帶動鄉村經濟發展。而近年來,沙畈鄉又探索農業融合文旅的新型模式,以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如在店邊村結合林藥基地新建植物迷宮、蘑法森林、叢林穿越等集合采摘、游玩、研學多功能為一體的項目,通過這樣的形式,激活全鄉域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業態。
據沙畈鄉主要負責人介紹,“三色”促共富是目前沙畈鄉主要的發展方略。“三色”即是以廣為人知的銀坑村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箬葉經濟為主導的綠色生態產業和以發展文旅經濟為主的金色產業。在下一步工作中,沙畈鄉將重點實施“三色”發展方略,努力實現“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從而形成各村發展資源共享、抱團共富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