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瑣碎與匆忙中,我們總渴望那一抹遠方的詩意。走進古城,漫步街頭巷尾,品味煙火日常;走進古鎮,翻開古老畫卷,一磚一瓦皆是滄桑;走進古村,溪水潺潺記錄過往,雞鳴犬吠似是田園樂章。婺城,正等待著你去揭開美麗的面紗……
01
淵淵白沙,悠悠古水映朝霞
在金華的山水間,白沙溪如同一條穿越時空的銀帶,流淌著歷史與文化的水。它不僅串聯起金華的山水人文,更見證了無數朝代的更迭與歲月的流轉。夏日午后,陽光透過樹梢,斑駁陸離地灑在溪水上,隨著歷史的波濤,我們一同探尋白沙溪的悠悠故事。
悠悠古水映朝霞,當朝露還沉浸在南山的懷抱,白沙溪已然從山巔翩翩而下,帶著清新與活力,穿越古堰,滋養著沿溪的萬畝良田。前一夜的雨,為這條古老的溪流增添了幾分神秘與深邃,水聲潺潺,如同一首綿長的古曲,在耳邊低訴著古老的故事。
淵淵白沙,流淌千年,由沙畈溪口門陣入境,接納銀坑溪、大鋪水、左別源等支流,入沙畈水庫,經金蘭水庫后,流經瑯琊鎮,白龍橋鎮古方村、新昌橋村,在臨江入水口匯入婺江。官修《寰宇通志》中有記:“白沙溪在金華縣西南出處州遂昌縣,流入大溪,其溪出白沙如霜雪,故名‘白沙溪’。”
這條如霜似雪的水系主流長不過68.3公里,支流密布,暗渠縱橫,于崇山密林間穿梭,時而落入淺灘寬廣,時而穿過峽谷悠長,水位差達168米,十分險奇。俯瞰白沙如練,又宛若一尾小白龍于群山間飛馳而下,風吹細波,漣漪蕩漾,似是片片龍鱗在天地間熠熠生輝。白沙溪由此別名“白龍溪”。
史載:“盧文臺,字高明,幽州范陽(今河北定興縣)人,漢成帝末,為步兵尉,后授驃騎將軍。王莽篡漢,盧謝病,免歸順;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36人從宜陽退隱到輔倉停久(今婺城區沙畈鄉停久村),墾田盧畈,首筑白沙溪堰,引水灌田,其后數百年,經百姓共力,筑起三十六堰,沿岸百二十余村受益。鄉民懷其惠,立廟以祭,尊為‘白沙老爺’。”
那是個紅霞滿天的黃昏,一隊人馬身披戰甲,緩緩而來,身后是長河落日、大漠孤煙,也是他們的戎馬半生、崢嶸歲月,漫漫前路是未知的他鄉。
為首的是一名大將模樣的中年人,率令身后三十六騎。一行人忽見山水清麗,峽谷悠長,山窮水盡之處,恰是柳暗花明,便長久停留,此地遂名“停久”,后擇址結廬而居,因有名士而謂“高儒”,村名千年未改。
公元27年,盧文臺與三十六將于高儒興建“高儒堰”,又名“白沙堰”,是為白沙溪三十六堰第一堰。此后數百年,盧文臺及其部將后人與當地百姓傳承了白沙堰的實踐經驗,又陸續在白沙溪修筑堰壩引水灌溉,完成了白沙溪從沙畈堰到中濟堰,橫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共計三十六座堰壩的梯級堰群工程,灌溉白沙溪兩岸萬頃良田。
白沙溪的古堰群,以其科學的設計和精巧的施工,展現了古代人民對水利工程的深刻理解。它們不僅解決了灌溉問題,更在防洪、蓄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堰壩的建設,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
千年以后,時任左丞相的王淮,在白沙溪畔踱步,面對一方孤墓,雨絲細密,黃葉飄零。他提筆揮毫,留下了《白沙遺興》的詩篇,詩中不僅描繪了白沙溪的美景,更表達了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眷戀與敬仰。
如今,白沙溪三十六堰作為一個歷經風雨的灌溉工程,依舊忠誠地守護著這片土地。它們如珍珠般串聯在白沙溪上,每一座堰壩都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智慧的光芒。它們不僅灌溉了農田,更滋養了婺鄉人的精神世界。
在白沙溪的滋養下,沿岸的村莊茁壯成長,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蓬勃發展。古堰群的存在,不僅保障了農田的灌溉,更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它們是婺鄉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這片土地上的寶貴財富。(記者張苑圖片卓德強)
02
遺風霸王地,古韻上陽村
在金、麗、衢三市交匯處、婺城西南山巔之上,有一座古村,名曰上陽。村中人自稱項羽的后裔,他們的生活,一磚一瓦,一粥一飯,都透露著“霸王”遺風。
站在南山之巔,俯瞰這山水環繞的村莊,上陽村如同一幅潑墨山水,山巒起伏、水波不興。村落東西而建,西側是湖源線,一條水泥路蜿蜒其間。路的西面,社陽溪水自南向北,仿佛一條玉帶,環繞著古村,形成了別有風情的“水街”。村東側,兩座小山對峙,一座名為“東山背”,一座名為“園椅上”,兩山之間,一條路如扁擔般橫亙,傳說是神仙挑土至此,扁擔斷裂,泥土散落,便成了這兩座小山。每當日出,陽光照耀,兩山金光閃閃,猶如兩只金絲燈籠,美不勝收。
更有一山,名曰“蜂桶下”,山頂巖石洞深邃,地形險惡,牛能上不能下,放牛至此,便迷失方向,故稱“迷牛洞”。穿過迷牛洞,便是“天雷坑”,坑邊山勢險峻,瀑布飛瀉,水聲如雷,是村民們夏日避暑的好去處。
上陽村的山林面積廣闊,梯田層層疊疊,遠望如土墻般堅固。相傳,這些梯田是曹姓兄弟的杰作,他們力大無窮,一頓能吃下幾斤麥饃,坐的是尋常兩倍大的椅子,一手木工手藝精湛,為村人開山造田,田埂坍塌時,兄弟倆一個扶門板,一個做修補,合作無間。
羊龍嶺上,一棵斜形楓樹生長在傾斜的坡面上,古書有載:“上十八,下十八,中中央央一對水牛角。”劉伯溫曾在此埋下銀子,留給后人一段尋寶暗語,多少人曾來此掘地三尺,卻終無所獲。
上陽村的項氏,自稱西楚霸王項羽的后裔,已繁衍至第83代孫。然而,史料記載,上陽有項氏群居,已是清代以后的事。元代起,羊姓便在村中起家,明代徐姓由蘭溪遷來。清代乾隆年間,項氏從蘭溪遷至上陽,始祖項百恒精通藥理,見此地風景秀麗,便在此成家立業。
數百年間,上陽村陸續有20多個姓氏入住,大姓有項、徐、盛、葉等。朝代更迭中,這片土地上鬧過流寇,出過猛將,有過達官,來過名士,太平天國起義大將徐三九、清末光緒年間項氏第四世項師賢、粟裕將軍都曾在此留下足跡。
上陽村自然條件優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物產豐饒。春山日暖,野茶樹發出新芽,上陽人采之炒制,茶湯醇厚;春雷過后,雨后生鮮筍,村人挖回家,煮湯、小炒,制成筍干,冬日里以排骨燉湯,是極品佳肴。稻香橘黃時,上陽人收番薯,磨粉制成紅薯粉絲,清香可口。臘月時,上陽人以大米、糯米磨成米粉,和進紅糖,蒸制成紅褐色的團子,寓意來年甜甜美美、團團圓圓。上陽人家家戶戶都有一缸“好菜”,鮮嫩的黃瓜、刀豆、豇豆等,都能下缸腌制,這咸鮮小辣、微酸爽口的味道,是游子最想念的家鄉味。
舊時村莊交通不便,卻也因此發展起“邊界貿易”,成為金麗衢一帶的“絲綢之路”。上陽村自元代以來均為金華府所轄,明成化八年置湯溪縣,上陽村是必經之地,新中國成立后,歸屬金華縣管轄。
上陽村的古建,圍出一條“Z”字形的百米長街,一棟棟婺派建筑訴說著嚴謹的宗族自治、名士風流。村落原有4個騎馬樓類似寨門,現只保留一個完整騎馬樓,和一個過街樓,高墻之內,是迂回綿延、配套齊全的商貿街,白日里,寨門一開,便是商貿繁榮,入夜,寨門一關,便是安穩避風港。
一個山巔上的文化瑰寶,它的故事,如同這山間的清泉,源遠流長,它的文化,如同這山間的云霧,繚繞不散。上陽村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每一山一水,每一草一木,都訴說著文化的傳承。(記者張苑攝影童錫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