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義勇隊紀念館吳潮宏攝
金華酒釀造
胡豐舊照
酒坊巷老照片
漫步酒坊巷
集章打卡
酒坊巷“半壁江山”店內體驗手工綠豆糕制作
記者王舒婷
辛棄疾云:“天下事,可無酒?”在金華,談起“酒”,往往會說到金華酒。而在婺城區的古子城內,有一條600余米的小巷,走一趟不過十來分鐘,卻承載著千百年的金華酒文化,這條小巷就是品嘗金華酒的必去之地——酒坊巷。
1
走進千年古巷
酒坊巷位于古子城西側,南北走向,巷內以清至民國初年風貌的傳統民居院落為主,是一條擁有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的傳統街巷。
但是,酒坊巷一開始并不叫酒坊巷。在宋代,它有一個頗具詩意的名字,叫桐齊坊。據載,到了明代,有位叫戚壽三的釀酒師在此開設酒坊,所釀的酒風味獨特、自成一派。其釀酒的水取自巷子深處的酒泉井,水好酒好,戚壽三的酒很快就傳揚開來,成了酒中珍品,這便是金華“壽生酒”。后來,“桐齊坊”更名為“酒坊巷”,直到清代中期,這里還酒肆如林,慕名而來的商客交易不斷,金華酒還經由碼頭源源不斷銷往各地。
1996年,在酒坊巷西側的建筑工地上,曾發現厚達1.2米的元、明朝時代酒壇碎片堆積層和大量宋代的婺州瓷酒瓶及碎片,由此可證明,這里曾經是金華酒文化歷史的見證。
除了金華酒,酒坊巷還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抗戰時期,酒坊巷成為金華在浙江大后方的抗戰基地,臺灣義勇隊1939年2月在這里成立,是由臺灣人民組成的直接參加祖國抗戰數量最多、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支抗日隊伍。如今,街巷內分布著大量抗戰歷史遺存,臺灣義勇隊舊址就是其中一處,它位于酒坊巷84號,紀念館在原址建立,館內展出多名臺灣義勇隊老隊員及從社會史料檔案館中收集、捐贈的老照片、紀念章、文獻資料、實物近百件,再現了當年臺灣義勇隊、臺灣少年團的戰斗與生活場景,以此大力弘揚兩岸同仇敵愾、團結御侮的抗戰精神。
酒坊巷還是金華地區第一黨支部的發源地,被譽為“八婺大地第一面黨旗升起的地方”。抗戰時期,眾多通訊社、編輯部等文化機構集聚于此,宣傳發行抗戰文化的雜志多達幾十種,如《浙江潮》《東南日報》《東南戰線》《青年團結》《浙江婦女》等,其中《浙江潮》被稱為“抗戰文化前哨”。現在,《浙江潮》舊址依舊被保留在酒坊巷內。
2
又見兒時酒坊巷
“酒坊巷是金華的一條普通小巷,但它卻常常走進我的夢里……”時年83歲的胡豐在散文《又見兒時酒坊巷》中寫道。胡豐出生于婺城區雅畈鎮石楠塘村,他自幼在酒坊巷長大,見證了這條以酒為名的婺城古巷。
在胡豐的回憶中,他家老屋就在酒坊巷31號(現121號),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民國樓房。石庫門前栽有四棵冬青樹,進門就是一個偌大的天井,朝南一幢二層半的西式樓房,屋內紅漆的地板、水門汀的走廊,玻璃的門窗、寬敞的樓梯、西式的欄桿……好像一個風流倜儻的海外歸來的學子;但是,老屋的外面卻是粉墻黛瓦,馬頭騎墻……就像一位沉穩飽學的老學士。1936年,胡豐的父親胡步蟾曾任金華中學校長,他用編撰書得來的稿費建造了這棟樓,即如今的“胡步蟾故居”。
隨著年齡增長,胡豐的家鄉情懷更濃。這些年,雖然年事漸高,但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事要做,他開始把創作的主題瞄向了婺城。他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要發揮特長,而自己最大的特長就是對家鄉的真摯情感,是個地地道道‘老金華’。”憑著對婺城的了解和熱愛,2008年,胡豐出版了第一部關于家鄉美食的短文集《舌尖鄉愁》。隨后,又撰寫出版了《心湖漪瀾》《婺城碎影》等散文集、詩集,其中,《婺城碎影》一書中介紹了酒坊巷、凈渠頭、三牌樓、四牌樓、醋坊嶺、五百灘等一百多個老婺城的街巷、古跡,它們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記憶,更是“老金華”的共同記憶。
“很多人都已經搬出酒坊巷了,就剩我們幾個老人了。”《浙江潮》舊址旁有一個小小的便利店,店主徐大爺已經在這條巷子里生活了70余年。“我今年快80歲了,解放前就住在這條巷里了,一輩子都在這兒了。”據徐大爺介紹,這些年來,酒坊巷內的建筑進行了多次修復,既保留了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也順應時代發展加入了不少“新東西”。
3
古巷也“City”
千年之后的今天,酒坊巷內的金華酒文化博物館又讓街巷飄起了酒香,展館內的酒榨、酒缸等器具和制酒工藝的錄像,向游人敘說當年的盛況;巷中的酒泉井依舊在原地,見證著金華酒的歷史、酒坊巷的由來和現在的小巷故事;酒坊巷紅色旅游教育基地,西至勝利街、東至東市街、南至飄萍路、北至石榴巷,是集名人故居、紅軍巷紅色文化、紅色文化陳列館為一體的集中展示區,吸引了不少追尋紅色足跡而來的市民游客;食肆、咖啡館、民宿等現代商業元素應需而生……酒坊巷在古今交融中,再次煥發新生。
“這條巷子的建筑很有江南古韻,非常有氛圍感,除了拍照留念,我今天還在保寧門那邊發現了集章打卡,里面就有酒坊巷。”廣東游客陶女士說。陶女士口中的“集章打卡”在保寧門廣場一側有理小茶店內,同時,這里也是婺城區城東街道八詠樓社區“樓里”黨群微站。“橙色的是酒坊巷牌坊,綠色的是……”八詠樓社區黨委書記黃卉介紹,近年來,集章打卡已經成為一種別具一格的旅行方式,深受年輕群體的喜愛,不少旅游景區、博物館、郵局、文創店等都推出了各式各樣的印章,八詠樓社區緊跟潮流,推出了不少集章打卡,社區將最具特色的四條巷子酒坊巷、石榴巷、紅軍巷和白云巷做成了套色印章,其中酒坊巷是最具人氣的一條小巷。
近年來,婺州古城歷史文化街區在規劃建設上持續發力,把傳承文化根脈、保護古城格局擺在首位,整體上形成“一核、兩環、五巷、十片”空間布局,實現了街區全線活化、全面開發。街區內,古典風貌與時尚體驗有機結合,以多元化的“宋式”文化展示形式為載體,輔以時尚休閑業態,還原、豐富、重塑出金華豐富多樣的文化消費場景,打造了具有金華標識度的“婺風宋韻”。隨著整體街區全面提升,酒坊巷也迎來越來越多的新業態,旅拍、文創、非遺體驗等“文商旅”深度融合業態,夜經濟、云購物等文旅消費新模式,都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讓“煙火氣”里涌動著“新潮味”。
現如今,市民游客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游樂觀光,而是喜歡從景區走向街巷,融入當地生活。基于這樣的市場變化,近年來,婺城區不斷推動街巷“微改造”、挖掘街巷故事、營造街巷文化,同時,充分利用現有街巷房屋、古建筑等資源,逐步打造多元業態,以街巷串聯起文化、商業、旅游等多元體驗,讓每一位踏入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婺城的溫度與活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