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曹靜怡)“能賣錢的藍桶桶,易腐爛的綠桶桶,有毒有害紅桶桶,沒人要的灰桶桶……”近段時間,在白龍橋鎮中濟社區西江月小區,一首膾炙人口的順口溜在鄰里之間口口相傳。期間,人們總能看到身穿藍馬甲的志愿者汪俊杰宣傳引導,帶動越來越多居民唱著順口溜,做好垃圾分類,也讓大家對如今舒適宜居的家園環境感到由衷地滿足。
汪俊杰是一名醫美工作者,也是一名熱衷于環保事業、致力于垃圾分類推廣的志愿者。他認為,工作與志愿服務兩者都是創造美的過程,當更美的人生活在更美的環境中,才能達成和諧之美。
汪俊杰與垃圾分類的結緣,還要從2021年說起。那是他第一次參加小區舉辦的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在志愿者們的解說中,他了解到,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的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8%到10%的速度快速增長,有近2/3的城市面臨垃圾圍城困境。目前,我國每處理一噸垃圾的費用為300元人民幣,而垃圾進行分類之后,回收一個易拉罐,就可以節省3小時的電視機電力……汪俊杰感慨,通過此次活動,他深深地意識到垃圾分類與生活息息相關。由此,他萌生了要成為一名垃圾分類志愿者的想法,并付諸實踐。
作為一名志愿者,其根本任務是推廣垃圾分類,引導居民改變認知,提高接受度。汪俊杰介紹,他所在的小區是2021年交付的新小區,常住人口3000多人,業主來自五湖四海,垃圾分類意識普遍不強、配合度不高。面對實際困難,他們專門成立了“小區垃圾分類勸導團”,由汪俊杰擔任團長,并針對不同群體,開展了“低碳生活秀”“垃圾分類小達人”“變廢為寶”系列手工活動,以及垃圾分類有獎兌換等,在有效解決樓道垃圾堆放問題的同時,也讓垃圾分類變得更加“city”。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分類工作持續深入,小區也出現了別樣的“煩惱”。比如,在垃圾投放時間,有一些大爺大媽會蹲守在投放點,翻取甚至哄搶塑料瓶、廢紙板等可回收物,給垃圾分類督導員的工作帶來了很大壓力,導致督導員頻繁離職。針對以上情況,汪俊杰等人制訂了“勸導一批、安排一批、吸納一批”的策略,在每個垃圾投放點都安排志愿者進行勸導,經過考察,他們將符合條件的人安排為垃圾分類督導員。同時,又通過一系列活動,吸納了更多人成為了小區垃圾分類志愿者。
漸漸地,撿垃圾的人越來越少,投放點管理也越來越有序。如今,在志愿者和居民們的共同努力下,小區的日均垃圾投放量由建點之初的80桶減少到60桶,垃圾分類準確率也達到95%以上,居民們的分類好習慣蔚然成風。2023年,西江月小區成功創建浙江省高標準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汪俊杰也被社區評為優秀志愿者,喜報頻傳。
汪俊杰坦言,垃圾分類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不能虎頭蛇尾。他也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這項工作中來,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倡導綠色環保,踐行低碳生活,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一起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