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手繪建筑圖僅為示意圖,非當時居所實際畫像
掃一掃更精彩
走在市區,時不時就會與黃賓虹“不期而遇”。在市中心通濟橋邊的黃賓虹公園,黃賓虹雕像在婺江中心迎風而立;綠樹成蔭的賓虹路上,商戶鱗次櫛比,活躍著江南最早的商圈;還有金華市賓虹小學,校園里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有著對黃賓虹文化的鮮活傳承……
黃賓虹出生在金華,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其間,黃賓虹跟隨金華多位老師習書學畫,并對繪畫產生了濃厚興趣,從此結下不解之緣。尤其在畫家倪逸甫的啟蒙下,黃賓虹開始領悟傳統繪畫的內核精髓,“作畫當如作字法,筆筆宜分明,方不至為畫匠也”的教誨,似乎為黃賓虹從金華走出并成為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開派巨匠埋下伏筆。
今天,我們通過黃賓虹在金華留下的足跡、其畫作中的金華山水,來了解黃賓虹與金華的故事;通過金華文化對黃賓虹的影響,走進國畫大師的故鄉。
從金華走出的國畫大師
金華不僅是黃賓虹的出生地,更是他習書學畫受到啟蒙的重要成長之地,是他走向藝術旅程的起點。黃賓虹在金華有很多足跡,居住過的地方也較多。讓我們隨著一張長圖,一起來了解黃賓虹在金華的居所和足跡(掃描左圖下二維碼,點擊居所了解詳細故事)。
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級美術老師高旭彬,對黃賓虹在金華的家族譜系和足跡都頗有研究。他介紹,黃賓虹母親方氏就是金華人,家族里大伯、四叔的后人,到現在都還生活在金華;他小時候的啟蒙老師也都是金華的,可以說在金華的成長經歷,奠定了他的人生底色。
“黃賓虹在金華的足跡很多,他出生、成長的地方就在市區的鐵嶺頭、后街這一帶,基本上保持了原先的格局。他跟隨老師學習時所在的婺城區羅店鎮憩園,目前保留得比較完好。他的親屬居住的金東區澧浦鎮里鄭村、鄭店村等地,原始的老房子都還在。”他說。
金華山水畫中的深情厚誼
黃賓虹一生南來北往,登山臨水,遍賞名山大川,所到之處盡收畫中。中青年時期的黃賓虹,沉浸在江南山水之間,繪畫風格疏朗清逸,后世稱之為“白賓虹”。到了人生暮年,輾轉各地,黃賓虹的繪畫風格發生了深刻變化,他晚年的山水畫,黑密厚重、揮墨成川,后世稱之為“黑賓虹”。
黃賓虹對于傳統的深刻反思、獨到的審美感受、對筆墨形式的再造以及中國畫“內美”之審美境界的展開,均對后來的中國繪畫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的“內美”從山川自然中得來,同時又超越了一般性的自然形態,進入到深刻的“自在”狀態。
黃賓虹將對金華山水的眷戀寄托到了一幅幅畫中。“金華余季居,丘壑頗清美”,是他《八十感言》中的詩句。他留下的許多描繪金華山水的佳作,是他與這片土地不解之緣的見證。當中,《浙東金華山中三洞紀游》為黃賓虹1943年在北京作的《憶景山水冊》中的一幀,是年黃賓虹80歲,故該冊又稱《八十臥游冊》,里面描繪的是他對一生中曾經居住過與旅行過的浙江、安徽、四川、江蘇等地的記憶與印象。其中,歙縣潭渡村與金華北山三洞這兩幀,為其格外用心的作品。《金華洞圖》為黃賓虹在1938年,短暫回金華時所作。當時廣東篆刻家張祥凝給他刻了“賓公”二字印寄過來,他即以此作回贈。據畫上題款:“金華洞為黃初平叱石處,未至洞十五里有山曰赤松,石均在山之巔,變怪抵牾,今多為樵牧者取去,嶄然盡伏且起者已寥寥云。祥凝先生篆刻得秦漢遺意,遠自鐫印貺予,時方戢影南山,遙望山上羊群,知造化之巧,有人天相合者已,金石書畫不當作如是觀耶?即希有以教之。天都黃賓虹寫于白沙庵。”可知是作繪于金華南山里鄭村的三白寺內。《永康山峰》作于1954年,為黃賓虹91歲時作品。根據現存圖錄,這一年黃賓虹創作的紀游畫甚多。其中與金華相關的有數件,此為其中之一。從一幅幅畫作中,可感受他對金華的深情厚誼。
金華文化對黃賓虹的深遠影響
從金華走出的黃賓虹,一生都操著一口濃厚的金華腔,對金華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而金華自古被稱為小鄒魯,金華文化也對黃賓虹產生了深遠影響。
金華文化對黃賓虹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毛建波在其論文《生命與精神的底色——金華之于黃賓虹的意義》中認為,金華文化對黃賓虹的影響,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其一是金華文化的兼容性為黃賓虹走向書畫之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這成全了畫者賓虹;其二,金華文化尤其是婺學思想觀念構成了黃賓虹藝術哲學中的形而上學基礎,這成就了畫家賓虹;其三,金華文化的經世致用使黃賓虹的眼光沒有只集中于繪畫一途,而是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與世界性眼光,這成就了士人賓虹。
黃賓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畫家,還是一位保持著傳統士大夫精神,同時兼具現代意識的學人。他不僅一生致力于傳承中國傳統藝術文脈,更在民族危亡之際,支持變法、參與革命,興教育、組社團,培養青年,扶危濟難。這種精神與婺學思想中的道德境界和經世致用息息相關。
金華職業技術大學副教授駱風是黃賓虹的本地研究者。他也認為,金華文化對黃賓虹的影響首先是他在金華受到了很好的書畫啟蒙教育,金華書畫文化氛圍濃厚,其老師都具有較高水平的書畫才能,正是在多位名師的教誨和熏陶下,他對書畫產生濃厚興趣,打下良好根基;還有幾位年齡相仿的畫友,如倪淦、蔣蓮僧等,和畫友切磋畫藝、相互交流,也促進了黃賓虹在書畫藝術方面的發展;再者是婺文化,尤其是永康學派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他創辦黃社,籌錢支持革命,是一名民主革命家;最后金華山水文化對他也有影響,這些因子出現在了他的山水畫中。
駱風梳理了黃賓虹金華恩師的相關脈絡:金華湯溪的邵賦清是黃賓虹的啟蒙老師,教授5歲的黃賓虹讀四書五經;黃賓虹6歲時隨父避亂居住在羅店鎮,跟著羅店李灼先、李詠棠兄弟學習詩文書畫,曾住在憩園讀書;六七歲時,黃賓虹遇到了兩位對他藝術影響極大的恩師——倪謙甫、倪逸甫兄弟,后者“作畫當如做字法,筆筆宜分明”的教誨,引導黃賓虹走上了以書入畫的正脈;此后黃賓虹又拜黃濟川為師,習授舉業及啟蒙畫藝;12歲時,其父聘趙經田、應芹生為師,于五經之外兼習詩文書畫;15歲時,拜陳春帆為師學畫;16歲時,考入金華麗正書院……在金華學習期間的積淀,為黃賓虹日后所獲得的成就打下了深厚基礎。
黃賓虹長孫女黃高勤曾在2023年金華市黃賓虹藝術周開幕前接受采訪說:“祖父最早接受的教育,不管是文化教育還是藝術教育,都是金華的老師教給他的。金華的山山水水、婺派文化,是他的眼界與胸懷。”她還透露,祖父在計劃自己的退隱生活時,還曾想著搬到池州或者金華。
如何擦亮黃賓虹文化的金名片
為挖掘和弘揚黃賓虹文化,基于現有的學術研究成果,婺城區計劃在黃賓虹的出生地鐵嶺頭一帶,打造山水間露天的黃賓虹藝術館,大致范圍包括了中山路、西市街、飄萍路、古城墻遺址等,將設計景觀小品、互動場景,讓自然與藝術在無邊界的藝術空間中交融。
婺城區委宣傳部文化指導服務中心主任馬進軍介紹,今年以來,婺城區組織專家學者持續開展學術研究,通過組織黃賓虹出生地的考察尋訪,召開黃賓虹出生地、學習處打卡點建設論證會等,追溯黃賓虹在金華的足跡,挖掘其藝術成長的點滴。目前,山水間露天的黃賓虹藝術館項目正在進行相關文獻資料挖掘、空間設計、展陳設計等工作。此外,還將全面修繕黃賓虹最早習書作畫之所羅店鎮憩園,深入挖掘黃賓虹與憩園的故事,更好地展現金華風物人情與黃賓虹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據了解,去年12月,“時代畫卷”浙江省首屆黃賓虹藝術雙年展在婺城區舉辦。此后,黃賓虹藝術雙年展將每兩年舉辦一次,永久展址落戶婺城。
在去年12月首屆黃賓虹藝術周上首發、由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毛建波及博士生欒旭耀撰寫的《黃賓虹與金華》一書,系統挖掘了黃賓虹思想觀念與其學養形成過程中的金華元素。首屆黃賓虹藝術周上,還成立了婺城區黃賓虹學術研究中心,圍繞黃賓虹和金華開展學術研究,推出《黃賓虹特刊》,計劃推出黃賓虹金華山水畫冊等。
接下來,婺城區將深化黃賓虹研究,進一步挖掘研究黃賓虹的藝術和學術精神,保護和傳承其藝術遺產,緊緊圍繞“黃賓虹與金華”這一主題,挖掘出獨樹一幟的少年黃賓虹藝術形象。將建立弘揚和傳承黃賓虹精神文化的長效機制,加強與中國美術學院、浙江省博物館的合作,不斷濃厚學術研究氛圍,讓黃賓虹精神文化切實賦予這片土地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