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浸潤千年的婺州大地上,一批又一批文藝名家不斷涌現,書寫著文化傳承的故事。在婺城,有這樣一對父女書法家——張雄華、張藝楓,他們在書法藝術創作的道路上不斷跋涉、攀登、創新,兩代人為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傳播“接力”。
榜樣力量“父”與“女”的代際傳承
張雄華,現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草書委員會會員、婺城區書法家協會主席、婺城文藝名家。其作品在中國書協主辦展覽中獲最高獎3次,入展20余次,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6次。
自幼時,張雄華便在小學班主任胡月林的影響下,堅定了要“寫好字”的念頭。19歲參加工作后,正逢“振興中華”讀書活動蓬勃興起,剛工作的張雄華利用業余時間,游走在各種讀書講座和圖書館,學習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本專業書法書籍——沈尹默的《執筆五字法》,開啟了書法的自學之路。1999年,張雄華正式辭去工作并開辦了自己的書法藝術工作室,全身心投入書法藝術創作與教學。
“我主攻的是草書,這是一種動態字體,在書寫過程中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要求作者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張雄華潛心研究草書17年。在他看來,書法藝術是他一輩子的追求,而他對書法的執著也深深影響了自己的女兒張藝楓。
張藝楓的書法啟蒙,來自于父親張雄華。身教大于言傳,張雄華每日筆不離手,小時候的張藝楓便在一旁專注地觀察父親如何提筆、懸腕、運氣、落筆,落筆時的起承轉合,運筆時的起伏停頓,她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看似枯燥乏味的過程,張藝楓看得津津有味。后來,她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練習書法。出乎張雄華意料,年幼的張藝楓對楷書頗有興趣,在端正莊重的一筆一劃中,琢磨出了漢字的樂趣。
“她從小能吃苦、有毅力,一直堅持書法藝術學習、創作,我也為她感到驕傲。”說起女兒,張雄華總是格外溫柔。一晃20余年,張藝楓從一個由父親指導提筆、落筆的小女孩,成為了與父親共同登榜的女性書法家。2024年度浙江省書法篆刻百家名單中,張雄華獲評“2024草書百家”,而張藝楓獲評“2024楷書百家”,這是父女倆第二次共同登上同一榜單。一對書壇父女,接續了書法藝術的代際傳承,共同耕耘、各綻芳華。
守正創新書法藝術融入現代生活
書法藝術歷史悠久,承擔著記言錄史、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是中華民族世代守護傳承的文化瑰寶。如何進一步推動傳統書法融入現代生活,是張雄華在書法藝術傳承上一直思考的問題。
“她是一個有想法、有生活情趣的人,經常能提供新的、年輕的視角。”張雄華說,女兒張藝楓在生活中很有“文藝范兒”。張藝楓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對“美”有自己的看法,生活中的點滴她都用照片、視頻記錄,“我喜歡在生活中找尋‘美’,也從中找到不少靈感。”
走進雄華書法藝術工作室,濃郁的墨香撲鼻而來,一張張書法作品展現在眼前。其中,書法文創產品格外吸引眼球。書法紙巾盒、帆布包、冰箱貼、書簽、小夜燈……書法與文創產品的結合,讓人在古色古香的文字中看到了新鮮感。“近些年,文創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所以我將書法作品與文創結合,父親也很支持我的想法。”張藝楓說,文創產品上的書法作品有一部分來自父親和自己,此外他們也把一些學生的作品做成了文創產品。
打造與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是融入生活的書法,讓“陽春白雪”的藝術走進大眾的生活,使人們進一步關注傳統文化、熱愛生活美學,這是張雄華父女倆近些年的新想法和工作方向。進校園、進村社、發掘新人新作,張雄華和女兒常常參與公益書法活動,注重書法的教育與傳播;借助網絡新媒體平臺,尋找書法與大眾之間新的連接點,通過通俗易懂的教學方式,喚起大眾對書法藝術的向往……父女倆致力于讓書法藝術在傳承中創新轉化,使書法之美深入人心。
“書法工作者在如今這個時代大有可為,我們也將一直為書法藝術的傳播與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張雄華說。
(記者 王舒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