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華傳媒記者 胡敏霞)近日,婺城區區級文化特派員汪勝來到他所派駐的箬陽鄉琴壇村,這一次,他聯合婺城區圖書館為村里送來了500本不同種類的書籍,琴壇村“圖書流通站”正式啟用。
“新書籍送來以后,讓我們村的小書吧書籍種類更加豐富,村民、游客們在這里可以看看書、放松一下。”琴壇村圖書流通站管理員鄧士文說。
今年7月份,按照浙江創新開展文化特派員制度的工作要求,有記者和作家雙重身份的汪勝,被選派到琴壇村服務指導該村的基層文化建設工作。
依靠綠水青山,這些年,前來琴壇的人不少。“第一次到琴壇村時,我就注意到,該村的游客接待中心有不少前來避暑的市民會在這里歇腳,有些小朋友還會走進游客接待中心的小書吧里看書。”汪勝說,但通過仔細翻閱,發現書架上的不少書籍都比較陳舊。
“提升一個村的文化內涵,建好村圖書吧很重要。”于是,汪勝積極對接婺城區圖書館,精選內容豐富的書籍送往琴壇村,并掛牌成立“圖書流通站”,“之后,我們會根據村里的需求定期更換圖書,讓書籍流通起來,也讓走進這里的村民、游客都能閱讀到不同種類的書籍。”
把書籍送進偏遠山村只是汪勝作為文化特派員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的一小步。他還通過走訪調研,了解到琴壇人祖上來自福建,村上至今保留著展示客家文化風俗的老物件,于是他深入挖掘村莊客家文化特點,并提出了“推進重塑客家文化體系提升”行動。前期在暑假、中秋、國慶等游客多的時機,他利用自己是媒體人的身份做好系統宣傳,集中展示琴壇村的風土人情、文化特色、旅游資源。“我想盡量發揮自己在創作方面的優勢,挖掘琴壇文化,通過打造集客家文化體驗、茶旅研學、休閑度假于一體的‘客家山水浪漫琴壇’文化品牌,讓更多人了解琴壇,愿意到琴壇來玩。”汪勝說。
文化特派員有自身特長,關鍵在于如何將文化特派員的特長與村(社)的發展相結合,打造獨特的文化品牌。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深入基層一線進行調查研究,用耳朵傾聽,用腳步丈量。作為區級文化特派員的婺城區文聯干部邵玉婷到城中街道報到后,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實地走訪、居民調研上。
“摸清居民的需求后來打造文化品牌,才能把文化活動做到群眾心坎上。”經過幾個月的走訪調研,終于在邵玉婷的跑動下,通過鏈接多方資源,10月25日,“楊思嶺社區藝校”項目在城中街道楊思嶺社區落地。社區藝校邀請了婺城區文聯所屬文藝家協會的專業老師,開設書法、美術、攝影、舞蹈、聲樂、戲曲等文藝課程,讓優質的文化服務下沉至社區,讓居民享受更多元化、更高品質的文化生活,進而提升文藝素養,實現以文化人、以藝潤心。目前,依托城中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楊思嶺社區藝校”一期共開設7個班,報名人數近300人。
據了解,像汪勝、邵玉婷這樣的文化特派員婺城區共有18人,其中省級特派員1人,市級特派員5人,區級特派員12人,他們活躍在18個鄉鎮(街道),通過“摸需求”“送服務”“種文化”“立品牌”,讓群眾享受到更高品質的文化生活,推動實現以文惠民、以文興業、以文潤村的文化使命。“有了文化特派員的參與,婺城鄉村文化內涵‘活’了起來,接下來,特派員將聚焦文化賦能鄉村共富目標,打造‘一村一品’,讓‘文化下鄉’變為‘文化在鄉’,不斷提升群眾的精神文化涵養。”婺城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