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傳媒記者 孫武斌/文 吳潮宏/攝
今年以來,婺城區深入貫徹落實省、市關于高質量打造產業鏈集群的工作部署,結合“2+3”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制定出臺《婺城區重點產業鏈培育實施方案》《婺城區重點產業鏈培育2024年工作方案》,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電動工具、輕量化新材料3條重點產業鏈,打造具有婺城辨識度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婺城區提出,制造業是深化改革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重要支撐,將繼續把工業經濟發展特別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一號工程”,圍繞3條重點產業鏈、新興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等,分類分層次分結構展開深入分析,謀劃好梳理好明年重點制造業項目,堅持創新驅動,強化要素保障,充分激發企業發展活力,為新一年全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開好局、起好步”夯實基礎。
聚焦鏈群共建強化產業鏈發展支撐
婺城區自去年開始謀劃培育“2+3”先進制造業集群,2個傳統產業為: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現代五金;3個新興產業為:生命健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新材料。
經過多年發展,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現代五金作為婺城區的傳統優勢產業,已打造“今飛”“萬里揚”“開創電氣”等行業領先的龍頭企業,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省專精特新企業33家,集聚了萬里揚汽車零部件智能制造項目、氫途科技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生產項目、恒勝汽車車身沖壓及焊接零部件建設項目等30多個重大產業項目,在企業培育、創新發展等方面已為產業鏈的發展奠定基礎。
在遴選重點培育的產業鏈時,婺城在項目招引、企業培育方面,突出新質生產力中的新材料、生命健康、數字經濟三類產業,培育和招引“今飛”年產5萬噸高端鋁型材項目、“錦凱”年產60億套APET直飲容器項目、“正朔”數字化增材制造項目等,均已落地并形成一定規模,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成為婺城區新興產業的代表。
今年1—10月,婺城區新招引落地總投資10億元以上重點產業鏈項目4個,總投資46億元。3個產業鏈項目入選省重大產業項目。同時,搶抓設備更新、技改創新等政策機遇,實施千億技術改造項目24個,1—9月完成投資12.4億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10%。“萬里揚”“今飛”兩個總部中心項目結頂,“承承科技”“新幫新材料”“煌嘉電器”等項目陸續投產。
浙江承承科技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該公司深耕高壓鑄鋁行業,主要產品有散熱器、燃氣表殼及汽摩配零部件。“今年企業已實現產值超1.5億元,預計全年產值超5億元。”公司副總經理丁克啟介紹,該公司產能、訂單逐年提升,憑借的正是過硬的技術,成為產業鏈不可缺少的一環,產品質量走在同行業前列。目前,“承承科技”的暖氣片遠銷俄羅斯,汽摩配零部件深受奇瑞等車企的歡迎,國內最大的燃氣表殼上市公司也是其核心客戶。
電動工具作為婺城區的優勢產業,涵蓋五金配件、手持電動工具、臺式電動工具、氣動工具等傳統電動工具產品。近年來,婺城區陸續引導企業向新能源電動工具、園林工具等特色產品布局,形成“龍頭企業拉動、配套企業跟進、產業集群發展”的產業鏈群。1—9月,全區電動工具產業鏈產值13.1億元,增長24.8%,占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6.5%。目前,“煌嘉電器”的智能割草機及新能源鋰電動力智能產品建設項目、“精深實業”年產60萬臺節能高效電動工具生產線改造提升項目等一批電動工具產業鏈重點項目已落地建設,進一步優化婺城產業結構,為建設更高能級現代化都市核心區注入強勁動能。
聚焦創新創造激發產業鏈發展動能
調整成型倉內氧氣含量達到最低值后,隨著激光光點移動,金屬粉末逐漸堆積,發動機缸蓋、金屬工藝品、精密醫療器械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長”了出來。11月22日,記者來到位于市區丹光東路的金華正朔增材制造有限公司,見到了這樣的“奇幻”場景。
2022年,“正朔增材”落戶婺城。這家成立于2015年的公司,早在10年前就開始實施3D打印的迭代升級,實現智能制造技術的更新換代。從工藝裝備開發、制備工廠建立、研發工控平臺、創新“異業結合”市場模式,從復雜精密的機械零件到栩栩如生的產品模型,從夢幻般的建筑模型到個性化的生活用品……“正朔增材”對3D打印的快速普及,被廣泛應用于航空、醫療、教育、建筑、工業制造等領域。“以往可能很多人會問什么是3D打印機,現在更多人想要了解3D打印可以做什么。”公司總經理滕志偉表示,3D打印是當前最具發展前景的制造技術之一,被認為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生產工具,將全面激發產業鏈發展動能。
2023年10月,“正朔增材”項目一期金屬3D打印、高分子3D打印和建筑3D打印等生產線實現全面投產。目前,該公司總投資超50億元,按照工業4.0標準進行數字化制造產能中心建造,包括集團總部建設、增材制造設備生產、賦能中心、聯合科研中心、打印服務中心、行業應用板塊等項目也在抓緊實施中,力爭打造成為華東地區體量最大的金屬3D打印服務中心,到2026年實現產值突破10億元的目標。
不僅僅是“正朔增材”這樣龍頭引領科技創新的企業。近年來,婺城主動融入浙中科創走廊發展格局,集群化聯動推進浙師大金華科創園、浙江光電子研究院、浙師大數理醫學院等科創平臺建設。圍繞產業鏈創新發展需求,累計建成省級研發機構52家,其中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2家,有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婺城不斷加快企業提級提能。實施輕量級數字化改造企業59家,推進省、市級未來工廠、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培育項目10個,其中“萬里揚”新能源汽車驅動總成未來工廠入選省級未來工廠試點。支持產業鏈重點企業向專精特新、“小巨人”、隱形冠軍躍升,舉辦中小企業賦能發展專題等培訓42場次,建立“小升規”企業培育庫,目前已入庫培育77家,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家。
“通過龍頭企業的引領,有效推進婺城企業在生產原料配方改良、材料結構優化和生產工藝精進等科技創新研發活動實現全面提升。”婺城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婺城發展的輕量化新材料產業發展已初具雛形,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有“今飛”新材料、“捷特”包裝、“赤誠”工貿、“造物”新材料等17家,涵蓋加工制造、交通運輸、醫療器械、軍工配套等行業領域,今年三季度相關產業的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已達13.2%。
聚焦“三支隊伍”建設加快技術人才引育
近日,金華職業技術大學航空工程學院實訓中心熱鬧非凡。寬敞整潔的數控實訓教室里,一臺臺數控機床整齊擺放,科技感瞬間拉滿。學員們熱情高漲,有的認真制圖,有的聚在一起交流探討,有的則聚精會神加工機件,學習氛圍濃厚。
據婺城區城投集團下屬人才發展集團工作人員潘菁穎介紹,今年以來,依托婺城產業人才學院、飛揚智能制造平臺、金華職業技術大學航空工程學院等開展集中教學和入企實踐,實行“2+1”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將專業建在產業鏈上、課堂建在生產線上,著力培養更多適應金華當地產業發展需求的“大學生型技能人才”“復合型技能人才”,已為區內重點企業開設多個定制班次,培養相關行業領域產業人才300余人次。在金華建立多個企業實訓基地并組織10余場職業技能競賽,惠及2000余名技能人才。
做大做強三大產業鏈,各類技能人才是關鍵,尤其需要高校院所和專業人才的智力支撐。婺城區作為主城區,在人才資源方面具有一定優勢,金華兩所本科院校(浙師大、金職大)都在婺城區,成為婺城推動企業主導產學研融合的突破點。
婺城的捷特包裝有限公司主要研發新型復合材料和高分子材料改性等技術,今年9月,公司以輕量化新材料產業領域申報了金華市技術創新中心,計劃聯合高校院所搭建相關科創平臺,與上下游企業協同攻關,旨在突破新型復合材料、形性一體化成型等材料共性技術。
婺城區人力社保局副局長吳康明介紹,今年婺城出臺《縣域技能型社會建設行動方案》,不斷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拓寬職工增技空間,開拓職工增收路徑,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顯著成果。截至目前,已為區內重點企業開設金職大智能制造班、新工科試驗班、定向培養“浙江工匠”班,聚焦需求較大的汽車維修、電子信息、電氣自動化安裝與調控專項等專業,招錄學員500余人。
婺城還不斷擴大技能人才供給規模,建立零工服務中心等4個培訓基地,布局建設覆蓋城鄉的“30分鐘職業技能培訓圈”,實現技能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有機銜接。截至目前,全區技能人才總量達8.95萬人,高技能人才總量達3.47萬人。全區新增省級博士后工作站1家、市級博士創新站5家,新引進博士29人,完成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申報36項,推動產業發展與人才集聚同頻共振。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