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天朗氣清。此時正值秋收冬藏之際,大地休眠、萬物沉睡,竹林地下卻暗藏著極強的生命力。11月29日一大早,記者跟著沙畈鄉青草村的村民張正權,扛著鋤頭、帶上蛇皮袋,來到村莊后的一大片竹林里。
沙畈鄉地處婺城區南部山區,擁有山林面積28萬畝,其中,竹林面積就有2000余公頃。靠山吃山,而對于長在竹林山腳下的沙畈村民們來說,冬日里必不可少一道來自竹林厚土下的美味——冬筍。
山里人個個都是挖筍高手,不但熟悉地形,也了解冬筍的生長環境,知道哪里能找到最好、最嫩、最甜的冬筍。張正權就是個中好手。
張師傅今年56歲,按他的話說“我從會走路起就在山里跑了”。漫山遍野的竹林里,他的目光掃過一塊微微凸起、有裂縫的地方,一鋤頭下去,泥土松軟,再往下刨開泥土,裹著黃色筍殼的冬筍就露了出來。“今年是冬筍大年,產量比往年明顯高出很多。”掂量著剛出土的冬筍,張師傅樂呵呵地說道。
不同于春筍會破土而出露出尖頭,冬筍都生長在地下幾厘米,最深的甚至達到30厘米,位置難以尋找,找冬筍成為一般人難以掌握的技術活。張師傅向記者分享自己多年的挖筍經驗。“你就看著地上,泥土像圓饅頭狀隆起、上邊有不規則裂縫,用腳踢兩下,泥土是松軟的,這塊土下大概率就有筍子。”除了低頭看泥土,還要抬頭看竹葉,“竹葉越翠綠、越茂密的竹子邊上,出筍的概率更高。”挖冬筍也需要技巧,尋到冬筍后,要掌握好下鋤頭的力度和角度,一鋤頭下去,一整根冬筍便破土而出。張師傅說:“沒經驗的新手掌握不好,容易鋤破冬筍,不完整的冬筍就賣不出好價錢。”
通常來說,冬筍生長速度比春筍慢,個頭小,相比較而言口感更脆嫩鮮甜,因此冬筍的價格也較春筍高。“寒露到立冬這段時間的冬筍能賣到20多塊錢一斤,這幾天就算冬筍多了但也能賣到10多塊錢一斤。”張師傅算了一筆賬:“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挖100多斤,如果全部拿到市場上賣,一個月能掙個小1萬是有的。”
冬筍的采摘季有4個月左右,一個個新鮮白嫩的冬筍,不僅是人們餐桌上應時應景的美味,還成為沙畈鄉村民穩定增收的“好幫手”。沙畈鄉工作人員潘躍告訴記者:“冬筍根本不愁賣,很多人會提前和農戶預定,遇上有團隊來鄉里團建、研學時,村里也會幫村民們銷售。”
挖冬筍、曬筍干、砍竹子、摘箬葉……近年來,沙畈鄉依托豐富的竹林資源稟賦,做深做透林下“一片葉子”產業,探索山區優勢土產共富路,大力推廣“筍竹兩用”模式,進一步打響沙畈竹筍產業品牌,將漫山遍野的竹林變成充實老百姓口袋的“致富林”,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特色之路。
“等到了來年開春,就可以挖春筍、曬筍干了,又是一筆收入。”張師傅憧憬著。“小竹筍”撬動鄉村共富“大夢想”。如今的沙畈鄉,滿眼翠竹成了百姓持續增收的“綠色銀行”。一個個普通農戶的幸福和希望,都隱藏在連綿的竹林深處……(記者 陳曉倩)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