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蔣堂鎮沙畈村是一個擁有漢族、壯族、土家族、畬族、仡佬族、佤族6個民族113個姓氏的多民族村。村人口密集,人員結構復雜,1993年因修建沙畈水庫需要,原屬婺城區溪口鄉的沙畈、溪口、大立元、田甫、年坑5個自然村搬遷到蔣堂鎮,2019年,5個自然村合并為現在的沙畈行政村。全村現有戶籍人口704戶1874人,黨員119名,外來人口1550余人。
近年來,沙畈村堅持以黨建引領為基礎,以法治建設為特色,大力弘揚移民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推進鄉村共富發展,村集體經濟從年收入不足10萬元,到2023年實現超500萬元。沙畈村先后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浙江省首批“紅色根脈”強基示范村、省級示范黨群服務中心、浙江省文明村鎮、浙江省3A景區村莊、金華市精品文明示范村。
黨建引領
托起移民共富夢
走進沙畈村,最顯眼的就是村中心的“共富文化街”。街上美觀整潔,墻上貼著沙畈村的“家鄉記憶”,移民前的一張村莊舊址照片被放大,一群平房在曠野之中,色彩有些泛黃。不遠處是如今“幸福家園”的航拍圖,一幢幢四五層的小洋房鱗次櫛比,村中公園樹木郁郁蔥蔥,游步道依水蜿蜒,令人心曠神怡。
街的中間,立著幾組銅像:有耕田的老黃牛,有陪著孩子看書的母親,有正在鋸板的父輩……這是沙畈村承前啟后的歷史,無聲講述了墻上醒目的“移民精神”:顧全大局、艱苦創業、開拓創新、擔當圖強。
1993年,因金華市建設沙畈水庫,原沙畈、溪口、大立元、田甫、年坑5個自然村整村搬遷至現在的蔣堂鎮,并在2019年完成了行政村規模調整,合并為現在的沙畈村。回想起當年的艱苦歲月,70歲的村民鄭文朝仍歷歷在目:剛遷移下來時,周邊都是柏樹林,村里都是黃泥路。最早村里只有3戶人家造得起三層樓房,其余都是平房。因為建房負債,村民大多數外出打工。
為了謀求發展,移民后的沙畈村一開始將目光鎖定在技術含量不高、入行門檻低的木材加工業,木板廠讓村民收入快速提高。但與此同時,鋸板機粉塵和噪聲造成的臟、亂、差的環境,一度讓村民“喘不過氣”。
一邊是村莊環境,一邊是經濟發展,如何取舍?在“千萬工程”推進中,沙畈村兩委統一決心關停木材加工廠。原沙畈村黨支部書記張志新至今還記得當時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的情景,廠關了,眼前的生意就沒了,起初村民很難同意。但是為了子孫后代的環境和村莊的長遠發展,村兩委按照重大事項決策流程,對拆除252家“三合一”鋸板廠進行表決,并得到了村民認可,村里黨員干部帶頭關停,僅用一個月就完成了全村鋸板廠拆除工作。
堅持黨建引領,是沙畈村的立村之本。為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開展“亮身份、作貢獻”“群眾有需求,我們來解答”等系列活動,設立“移民會客廳”,與黨群服務中心合署辦公,著力打造群策群力移民黨建品牌。根據村莊實情,村兩委號召村民開展沙畈村移民精神大討論,總結提煉了“顧全大局、艱苦創業、開拓創新、擔當圖強”的“移民精神”,使合并后的新班子很快擰成一股繩,成為攻堅克難的“先鋒班”。同時激勵黨員干部唯實唯先、善作善成,創新開展黨員先鋒指數考評,組建5支黨員攻堅隊伍,僅用一天時間就完成沙畈村鐵路外繞線項目17戶農戶征地工作,切實保障各項重點工作推進。
良法善法
賦能鄉村振興
“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依靠法治的力量治村,團結帶領村兩委一班人,把村集體創富、村民共富作為‘頭等大事’,把產業項目干起來,讓村民日子富起來,讓村民有穩穩的幸福感、收獲感。”在一場法治培訓課上,婺城區蔣堂鎮沙畈村黨總支書記虞錦明分享了沙畈村以良法善法賦能鄉村振興的經驗做法。
面對五村合并帶來的人員結構復雜、歷史遺留問題較多、征地拆遷矛盾多發等現狀,沙畈村以“一家人一條心”理念,聯合蔣堂派出所創新推出了“三層四治”黨建網格治理模式,建立了警民共建群防群治機制,即村兩委包聯黨員、黨員包聯本地村民、本地村民包聯外來人員,打造“一網統攬”的全科網格,推動網格化管理與基層黨建、鄉村治理、便民服務等有機融合,做到“人在格中管、難在格中解、事在格中辦”,群眾民主法治意識不斷增強,連續32年實現重大案件“零發案”,連續12年實現零上訪,有矛盾不岀村。
1993年在建造水庫時,村民投資入股,但20多年來一直未進行分紅,矛盾較為突出。2020年,村兩委運用法律武器,聯合司法所、村法律顧問、“老娘舅”等人員組成專家組幫助村民厘清法律關系,明確股權份額,最終讓村民拿到了比原來多三倍的分紅。
“生活在這里幸福感滿滿。”村民鄭大伯夸贊道。租住在村里的1500多名外來人員也紛紛稱贊,住在沙畈村,安心又安全。
該村還將法治文化與傳統文化、移民文化融合發展,將法治元素融入村莊建設規劃中,因地制宜打造法治輔導站、法律長廊、法治公園等宣傳陣地,創作民主法治村歌《法助共富譜新篇》,組建以婦女為主力的“百合”法律服務團,聯動婺城區公安、法院、檢察院、司法局等部門開展“警民說事”“法官說案”等法治活動,組織“鄉音普法”“鄉音調解”等100余場次,因地制宜打造法治輔導站、法律長廊、法治公園等特色宣傳陣地,成為了展示幾代移民發展歷程和法助共富實踐成效的生動窗口。成立“監地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大力推進“法治帶頭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在矛盾糾紛調解、法治宣傳等工作中積極作為,為村民提供面對面的法律咨詢服務。
落實“1+3+N”黨建統領網格智治等做法,積極探索“智慧黨建+數字鄉村”“5G”場景應用,在全市率先建成水庫移民數字化社會基層治理平臺,連續12年實現零上訪。
仡佬族村民黎琴的老家在貴州,10年前在沙畈村扎下根,她整個家族幾十人都遷到蔣堂來了。家里有兩棟樓,父母一棟,自己一棟,有一兒一女。“這幾年村莊變化太大,親朋好友來看我,找不著地方,都得讓我去村口接人。”黎琴說。
47歲的畬族村民鐘孝蘭是外地嫁過來的,她家是辦廠的,制作電動工具配件。“村莊寬敞、整潔,還建了一條連城里人都羨慕的共富文化街。6個民族100多人扎下根,不是偶然。沒有家的味道,沒有人情味,不可能留得住人。”鐘孝蘭說。在沙畈村,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有矛盾不出村,村干部就是調解員,沙畈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和諧村。
沙畈村也因此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產業富民
不斷拓寬“共富路”
“現在我們趕制的都是外銷的熱門產品”,在沙畈村一來料加工點,村民開心展示產品——沙灘褲。按照分工,村民熟練進行裁切、車縫、修邊等多道工序。“我的工作是用機器在褲腰上壓兩個洞,很簡單,我們老人做起來也不費勁。”在該來料加工點,村民金小英說,現在像她這樣的老年婦女,在村里就能上班賺錢,時間也自由,就這樣順便帶帶,平均一個月能增加兩三千元收入。
沙畈村原有支柱產業木材加工業被整治后,該村辦起了10余家“共富工坊”。主要經營來料加工,有加工仿真花、寵物尿不濕、飾品、沙灘衣褲等。由于來料加工工作時間靈活、技術含量相對較低,成了周邊許多待業在家婦女就業的優選,已帶動3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靈活就業。
在沙畈村黨總支書記虞錦明的辦公室墻上,一張沙畈村實景地圖尤為醒目,掛圖作戰,他經常在地圖上琢磨如何盤活村集體資產,從而實現“點石成金”。
村民們有一個夢想,就是村里能有一個家門口的綜合市場。“眼下這個夢就要實現了,村里投資2000萬元,正在建設一個農耕文化綜合體,這是一個數字化市場,村的南面經濟比較薄弱,市場投用后,不但能帶來可觀的年收入,還能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虞錦明說。
沙畈村位于蔣堂集鎮,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優勢明顯。這幾年,沙畈村充分利用人口、環境等資源,盤活村級閑置資源,借助移民扶持政策等舉措,助推產業創新、集體經濟、基礎建設三提升。全盤梳理村資產,重簽不合理合同,追回全部歷史欠款68.2萬元。積極與相關部門協商調整結算方式,將水庫股金從每年9萬元提升至43萬元,大幅增加村民收入;積極挖掘移民政策資源,成功申報2個浙江省水庫移民共同富裕示范項目,向上爭取補助資金1800余萬元;積極探索“聯建共富”模式,與周邊三個經濟薄弱村合作,投資470萬元建成四村聯建項目,增加物業資產3200平方米,村集體經濟實現從欠債到年收入超百萬元的華麗轉身。先后爭取30余個民生項目落地,從道路白改黑、天然氣進村入戶等基礎設施建設,到村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文明實踐站等服務項目,村莊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陣痛之后是美麗蝶變。沙畈村摸索出了一條條新出路——來料加工業、商貿服務業、四村聯建綜合服務中心等產業項目讓共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村民陳惠智是村里最早一批開木板廠的村民,他對村里的發展變化頗為滿意:“當時關停確實有損失,但長遠看得到了更多獲得感,這筆賬算對了。”如今,村莊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富裕村,村民過上干凈和美的好生活。
每到中秋節,沙畈村各民族會一起包粽子、吃月餅,把包的粽子送給村里老人。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有476人,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每年重陽節,村里每位老人都會收到一份節日禮物:罐頭、蛋糕、牛奶……智能手環,村里老人人手一個,保障老年人健康安全。
98歲的葉永恒是村里最年長的老人,他的家人每天從村里居家養老中心領取老人的餐食,葉永恒足不出戶就能吃上可口的飯菜。據了解,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用餐免費。“吃穿不愁,住的是小樓,村里環境好。”葉永恒感慨。
沙畈村對村民教育也有激勵政策,考上985、211高校和金華一中會予以表揚和獎勵。
“面對群眾的急難愁盼,我們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必須大膽改革創新,擼起袖子加油干,努力蹚出一條強村富民新路!”虞錦明說。如今,沙畈村產業強了,村民腰包鼓了,鄉親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該村也被評為了省級文明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