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董裕成號糕點坊分店在金華古子城開張。樓下展銷金華傳統糕點,樓上則是制作體驗區,總面積約170多平方米。2000年,店主吳進與妻子便投身金華傳統糕點的制作與銷售,這家店的開業,是金華傳統糕點從地方小吃向旅游伴手禮轉變的一次嘗試。
金華糕點成文化代言
在這家小店,有金華傳統糕點四斤頭、大仙餅、火腿酥、佛手餅,還有諸如酥餅、凍米糖、油金棗等金華傳統吃食。“以前,我們的客源以本地人為主,現在已經擴展到外來游客。他們對于金華文化很好奇,對旅游特色產品的采購需求也非常明確。”吳進說。
在這里,吳進將金華糕點的故事與游客們娓娓道來,比如“四斤頭”,是一斤“連環糕”暗喻男女雙方喜結連理,一斤“紅回回”寄寓女方回門“離家情意連”,一斤“松子糕”則寄托了“早生貴子”的祝愿,一斤“擦酥”暗含了夫妻倆難免摩擦,但是吃了擦酥便要心里舒坦,家和萬事興。金華糕點里承載的故事讓游客們了解不一樣的金華民俗,感受不一樣的金華文化,也讓“董裕成號”的糕點持續熱銷。此外,黑白八卦的大仙餅、形似火腿的火腿餅、洋溢佛手香的佛手餅……這些金華糕點經過技藝恢復和形式創新,形成了從外形到食材的脫胎換骨,構成了鮮明的“金華印記”,在游客中備受追捧。
“我們恢復金華糕點,恢復的不只是糕點本身,更是金華吃糕喝茶的生活文化,這樣的生活文化需要一個平臺去孵化、去影響。”吳進在新店的一樓展銷區,布置了茶座,推廣他記憶中的金華茶席。
金華糕點寄托家的味道
二十多年前,吳進對金華茶席文化并不熟悉。“小時候,我們家里沒有零食,家里人渴了就喝涼水,從來沒有坐下來好好喝茶、吃糕點。”吳進說,改變來自于妻子董錫媛。“我老丈人家吃完飯,家里總會有一個茶席,上面擺著各色堅果和糕點,一人一杯茶,坐著吃吃糕、喝喝茶,就覺得日子很愜意。他們家祖上是做糕點的,留下很多糕點模具,成了妻子小時候的玩具。”這份美好的體驗一直刻在吳進心里。
2000年,吳進和妻子董錫媛開始做糕點生意,在老家附近江東橫店開了一家小鋪。妻子一開始學的是西點,在老丈人的建議下,又轉而學了中點。小鋪子中西合璧,倒是紅紅火火開起來。兒子到了上初中的年紀,他們舉家搬到市區生活,在蘭溪街開了新的糕點坊。
“家里的一方茶席,就像是你出去看過了很多喧囂,但是在心里,一定有一個地方留給這一方茶席。”吳進說。
非遺傳承承載情懷
慢慢地,吳進在金華市區有了新的朋友圈,嗅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正是在這一年,老丈人將一塊刻有“董裕成號”的古木招牌交給了妻子董錫媛。夫妻倆肩負家族重擔,開始有了復興董裕成號的念想。
夫妻倆的小店慢慢積累了客源,有不少老主顧常常來買糕點,吳進也將目光放到了古子城。今年上半年,吳進看到古子城有了閑置的鋪面,就趕在“五一”長假在四間鋪面拉開了場面,賣起了糕點,一個長假的旺銷讓夫妻倆信心倍增,也讓古子城招商部門看到了金華傳統糕點的市場潛力。七月簽訂合同,入場裝修,九月正式開張,“董裕成號”一樓展銷,二樓體驗,開始了嶄新的征程。
在金華糕點制作技藝之外,吳進用心鉆研營銷策略,時常外出了解各地知名糕點坊的營銷案例,慢慢掌握了糕點作為旅游伴手禮的關鍵。“作為旅游紀念品,首先必須有好的顏值,年輕人看了就喜歡,這是留住顧客的第一步。然后,顧客進了店鋪,你最好能讓顧客坐下來,那么場景的布置就很重要。”吳進說。
除卻茶席布置,吳進鼓勵員工與顧客多交流,分享金華糕點的故事,也傾聽游客們從五湖四海帶來的鄉味,互相交談,彼此切磋。多樣化的文化碰撞也給了這個糕點鋪子不一樣的活力和生氣,歡聲笑語不絕于耳。來往客流之中,也有不少文化名流,他們常常為之點贊,甚至小作點評。吳進便將之錄制下來,做成小視頻,在店鋪內滾動播放,進一步豐富場景的文化氛圍,也為金華糕點加入了一道“風味”。
如今,媒介傳播格局的改變顛覆了人們學習和生活的方式。吳進不再如從前一般熱衷于東奔西走參加各色培訓班,轉而在一方手機屏幕上刷小視頻,從中獲得靈感,逐步改造店鋪糕點的制作細節,豐富糕點的產品線。有趣的是,時常會有顧客找到吳進,讓吳進跟著小視頻里的介紹,做出系列定制節禮。這也給吳進打開了一個高定市場,看見了一個可能的藍海。
眼下,除卻忙活店里時近年關的生意,吳進也將自家糕點坊的禮盒設計提上了日程,為即將到來的春節經濟做著準備。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