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古城點將臺婺劇演出賈占勇攝
東市街小學阿婺劇社《蔡文德下山·綁法場》錢優揚攝
婺劇促進會開展婺劇展演活動
中國婺劇文化公園徐帆攝
婺劇《天女散花》錢優揚攝
前不久,2024年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在廣西南寧開幕,浙江婺劇團演出的經典劇目《白蛇傳—削發·水斗·斷橋》亮相開幕式,贏得滿堂喝彩。古老而璀璨的婺劇藝術再次吸引了現代人的目光,讓人們的心靈穿越時空,沉浸在那悠揚婉轉的唱腔與絢麗多彩的戲曲世界中。
婺劇,這一源自浙中婺州、融匯了六種聲腔藝術的瑰寶,歷經數百年風雨洗禮,依舊熠熠生輝,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民族情感。那么,婺劇究竟有著怎樣的“藝術經”?在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人們又是如何守護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婺劇之花在世界舞臺繼續綻放?今天,讓我們伴玉振金聲,賞粉末氍毹,感受婺劇魅力之際,尋婺文化之根。
01
婺劇的發端,可追溯至明中葉,那時,各種戲曲聲腔紛紛涌入婺州,在婺州大地上交匯融合,逐漸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婺劇藝術。高腔的激昂、昆腔的雅致、亂彈的粗獷、徽戲的深沉、灘簧的柔情、時調的活潑,這些聲腔在婺劇中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其復雜而多元的藝術體系。京劇藝術家梅蘭芳曾說,中國半部戲劇史在浙江,浙江半部戲劇史在婺劇。婺劇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戲曲發展史,它見證了中國戲曲藝術的繁榮與變遷。
在歷史長河中,婺劇不僅吸收了各地的藝術精華,更在不斷創新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劇目豐富多樣,上至歷史傳奇的波瀾壯闊,讓人仿佛置身于金戈鐵馬、英雄輩出的風云際會之時;下至民間故事的美好雋永,生動描繪著市井巷尾的煙火氣息與人間真情。如《牡丹亭》,通過細膩的情感描繪和唯美的舞臺呈現,展現了人性的美好與復雜。又如《斷橋》,以其凄美的愛情故事和精湛的表演藝術讓人為之動容、為之陶醉。
而在婺劇的表演上,更是講究文戲武做、武戲文唱。文戲時,有聲不歌的華美唱腔和無動不舞的大氣身段,將角色的內心世界刻畫得入木三分。如《僧尼會》中小和尚通過歪嘴、斜眼、大笑等幽默風趣的表情和動作,以及邊唱邊走邊抖拂塵邊耍佛珠的技藝,將角色的活潑與機智展現得栩栩如生。武戲時,愈是激烈緊湊的打斗場面愈要收放有致,注重人物的刻畫,展現出一種剛柔并濟、動靜相宜的藝術魅力。如《火燒子都》中,演員通過火彩和變臉等技巧,將人物內心的恐懼、驚慌等情感細膩地表達出來,更能夠讓觀眾清晰地看到人物內心的變化。
婺劇不僅僅是一種表演藝術,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故事、哲學思想等深邃的文化內涵,以直觀而生動的方式呈現給世人,讓人們得以窺見先賢的智慧與情懷,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堅韌與不屈。
02
“璞玉渾金尚可求,英雄兒女入燕幽。浙東何止山川美,又有新聲說婺州。”在廣闊的婺州大地上,婺劇的傳承與發展猶如春日里的一場細雨,潤物無聲卻生機勃勃。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技藝的傳承,是婺劇生命力的源泉,它依賴于師徒間口傳心授的古老方式,讓每一出戲、每一個動作都蘊含著前輩的智慧與情感。有著60多年歷史的浙江婺劇團通過不斷改革出新、代代傳承,儼然成為中國戲劇的“金名片”。“婺劇進校園”更是為婺劇傳承培養了一批批潛在的接班人。目前,金華已有100多所中小學成為金華市“婺劇進校園”示范學校。其中,東市街小學的孩子們表演的婺劇節目已五上中央電視臺。
深入民間,向下扎根。近年來,各地陸續成立婺劇促進會以弘揚婺文化,婺城自區婺劇促進會成立以來,相繼成立了9個鄉鎮分會,發展會員和基層會員近千人,開展了一系列婺劇傳承、推廣和宣傳活動。蔣堂鎮澤口村是婺城婺文化的典型縮影,雖全村不足千人,但上臺演過婺劇的就有100余人。現在,澤口村有一支由近20位村民組成的婺劇劇本業余創作隊伍以及一批婺劇愛好者,為滿足當地群眾的文化需求以及婺劇文化的傳承發展努力。源于農村日常生活的婺劇,只有根植民間,才能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政策扶持,煥發生機。婺劇先后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首批“浙江文化印記”。2024年5月1日,浙江省首部關于傳統戲劇保護傳承的地方性法規《金華市婺劇保護傳承發展條例》正式施行,更是為婺劇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此外,婺劇還與旅游、文創等產業深度融合。“婺聲·物語”金華市首屆婺劇衍生品創意設計大賽等婺劇主題文創比賽,為婺劇文化開辟了一條破繭之路,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優秀設計師對婺劇文化進行基因解碼,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放射新的光芒。
03
滄海桑田,時代劇變。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里,以婺劇為代表的婺文化似乎悄然隱退于喧囂之外,輕輕折疊于歲月的角落。如何讓婺劇涅槃重生,讓婺文化在現代化浪潮中煥發新生,重新進入當代人的視野成為當下亟需思考與探索的重要命題。
以守正傳承經典。文化的經久不息在于傳承與繼承。流傳500多年的婺劇始終以唱、念、做、打等基本功為基礎,以文武兼備為特色,不斷打磨《白蛇傳》《玉麒麟》等經典劇目,講述地方故事、傳承地方文化。金華永康的胡公文化融入當地的教育體系,通過胡公書院等平臺,開展政德文化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將政德文化融入日常習慣,讓胡公文化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傳承。文化的守正傳承,讓其純正性不被時間沖淡,使后代子孫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
以創新迎合時代。在時代的洪流中,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其深厚的底蘊和悠久的歷史,更在于其能否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婺劇藝術家在《三打白骨精》中加入探戈、恰恰等現代舞元素,創新表演形式。在抖音、快手等平臺上,婺劇演員們用生動的表演與幽默的解說,吸引了大量年輕粉絲的關注,積極擁抱互聯網。新一代婺州窯從藝者們將草木灰釉確立為當代婺州窯的主基調,并發展出跳刀工藝等獨特裝飾手法,借鑒其他藝術門類的優勢改良新作,創作出如“乳濁釉如意尊”等具有獨特美感的作品。創新讓婺文化這顆沉睡的種子破土而出,綻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以交流走向世界。文化走向世界,不僅意味著傳統藝術、歷史遺產的國際化展示,更是一場心靈的對話與智慧的碰撞。浙江婺劇團先后102次赴美國、法國、德國、阿根廷、古巴、南非等6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或商業演出,用精湛的演技和深情的表演征服了無數海外觀眾的心。金華通過舉辦中國(金華)李漁戲劇匯活動、成立李漁文化城市創新聯盟等措施,推動李漁文化的國際傳播與交流。這些文化交流不僅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也激發了創新的火花,為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文化傳承中,我們守護著歷史的記憶;在創新探索中,我們賦予了古老藝術新的活力;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我們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未來,隨著更多年輕人的加入,以及與科技創意的不斷融合,婺文化定能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東方與西方的文化紐帶,共同書寫人類文明新篇章。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