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的上班路,洪超會分成兩截:第一截,從江南的家里騎電動自行車到中華廣場的山山家分店,取當天的臨期面包;第二截,用電動自行車載上面包,騎到她工作的城北街道民政服務站。作為婺城區春禾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給社區里的困難群體送面包,是她和同事每天的工作內容之一。
上午9時30分
社區里的殘疾人家庭
洪超與她的同事胡丹一人一輛電動自行車載著面包和小禮物,來到北苑小區的李同愛阿姨家。
“李阿姨,我們來看你啦。”洪超見到房門開著,就在門口吆喝了一聲。
“小洪,小胡,你們來啦,快請進。”李阿姨聽到洪超的聲音,操縱輪椅,來到門口迎接兩人。
李阿姨住的房子是由居民樓一樓輔房改造的,為的是輪椅出入方便。房間不大,房內只有一張床、一臺電視機、一個柜子、一個灶臺、一個盥洗臺,收拾得清清爽爽、干干凈凈。
聽說李阿姨還沒吃早飯,洪超遞給她一個豆沙面包。李阿姨接過,打開包裝,吃掉半個,把面包重新包好,說:“剩下的我下午再吃。”洪超提醒她:“阿姨,這是臨期面包,今天一定要吃完,不能留到明天。”
作為一名高位截癱患者,李阿姨每天只吃兩頓,以減輕消化系統負擔。她一個人生活,自己做飯麻煩,平常都吃得很簡單。左鄰右舍經常給她送點吃的,社工也會送一些社會捐助的食品給她。李阿姨是山東人,愛好面食,喜歡筋道的口感,“共享糧倉”項目送的吐司邊,她特別喜歡吃。要是一段時間沒吃到,她就會找洪超打聽:“之前你們送的那個面包還有嗎?”
“我覺得,烤吐司面包把邊上兩片切掉,這事情就跟包餃子搟皮一樣,邊上那兩塊肯定是要切掉的,但最后揉一下還是要做進去。畢竟是好好的糧食,不能浪費。這吐司邊我吃著特別香,真的很感謝捐給我的人,讓我們這些殘疾人不用花錢就能吃到好吃的。”李阿姨說。
上午10時15分
街道里的殘疾人之家
洪超和胡丹告別李阿姨,來到北苑小區東門邊上的城北街道殘疾人之家。殘疾人之家的負責人楊項晨看到他們來很高興,說:“今天下午我們要出去玩,面包剛好可以帶去當加餐。”
殘疾人之家是專門為勞動年齡段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殘疾人提供生活照料、技能培訓、康復服務、文體服務和輔助性就業服務等日間服務的庇護機構,這里設有工療車間,殘疾人可以一起做手工活,鍛煉手眼協調能力,又能增加收入;這里還有康復訓練廳、醫療室、休息室、閱覽室、休閑娛樂室等區域,殘疾人可以一起開展文體活動。城北街道殘疾人之家共有27名殘疾人學員。作為殘疾人社會適應能力訓練的一項內容,楊項晨這天要帶機構里的學員去坐一次輕軌。
“大家停一下,我們來分面包。”楊項晨拍拍手,學員們紛紛停下手里的活計,圍到洪超和胡丹身邊,排隊領面包。每個人接過面包,都會輕輕說一聲“謝謝”,有些面包比較大,楊項晨就把它切開,讓幾個人合吃一個。盡管已經說好了下午再吃,但很多人拿到手里還是會忍不住聞一聞面包的香氣,很想咬上一口。
“我們每天能拿到的臨期面包數量不一樣,如果只有幾個,我們就結合每天走訪社區困難老人的工作,把面包送給這幾位老人;如果拿到的比較多,我們就送到殘疾人之家這樣人比較多的地方。”洪超說。
洪超是2023年2月參與“共享糧倉”項目的。剛開始,她們把送面包的對象定為李阿姨這樣的困難群體,后來漸漸擴面,像社區里的一些老人、環衛工人也都納入了分發對象。在送面包的過程中,一些熱心的居民會主動給洪超她們出主意,告訴她們哪里有需要幫助的群體,甚至跟她們一起送面包。后來,很多吃過愛心面包或者送過愛心面包的居民都成為社區工作骨干志愿者。
上午10時40分
珍珍和軍軍的家
“超超,丹丹。”門開了,軍軍走到門口,看著洪超和胡丹,不住地笑,仿佛是一個大孩子。胡丹說,她每次到別的幫助對象家,都會提前一天打電話,問他們第二天是否會在家,但這戶人家她都在出發前才打電話,因為軍軍知道他們要來,會搬個凳子坐在電梯門口一直等。
軍軍和姐姐珍珍都是智力殘疾人,原先由年邁的母親照顧。今年6月老母親去世,兩姐弟相依為命。他們平時都待在家里不下樓,每次社工上門探訪,對他們來說就像節日一樣。
珍珍坐在沙發上,不說話也不動。保姆說,自從兩人的老母親去世,珍珍經常哭泣,總是一個人坐著發呆,這段時間才稍稍好一點了。由于長期宅在家里,很少運動,珍珍現在體重偏重,她勸珍珍起來走一走、動一動,但很難勸。胡丹聽到保姆這話,想了想,拿出一個甜甜的面包,站在離珍珍五六米的地方說:“你起來走到我這里,我就把面包給你吃。”珍珍看了看胡丹,慢慢站了起來,一小步一小步踱到她面前,被胡丹帶著在客廳里繞了一圈,又回到沙發上坐著,接過胡丹手里的面包,珍珍撕下一小塊塞進嘴里,眼睛一瞇,又往嘴里放了一塊。
“這些面包對我們的入戶走訪工作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胡丹說。軟軟香香的面包,大家都愛吃,尤其是一些本來很難溝通的老年人和殘疾人,都能在品嘗面包的過程中,感受到社工的善意,變得更容易溝通了。胡丹第一次上門的時候,軍軍和珍珍還很抗拒,要把她們趕出去,但后來慢慢接受了她們,有時候還會問保姆:“超超和丹丹好久沒來了,什么時候會來?”
晚上10時許
給第二天的面包下訂單
山山家面包店每天晚上10時30分打烊,在此之前,每家門店會對當天的經營情況進行盤點,并整理出只剩下一天保質期的臨期面包,拍張照片,發布在微信群里。這個群的成員,包括山山家所有分店的工作人員和全市參加“共享糧倉”項目的各個社會組織的社工,他們會在晚上10時許認領就近門店的臨期面包,確認第二天早晨去取。這也是洪超他們每天晚上必做的事情。
“我現在已經很習慣這樣每天送面包了。”洪超說。剛開始接觸這個項目的時候,她也擔心過:面包畢竟是入口的食物,臨期面包能不能保證食品安全?困難人群對面包的接受度怎樣?領取和分送的流程能不能順暢?
后來,洪超發現,山山家面包店對于送出的面包有著很好的管理制度,除了保質期較長的吐司邊外,其他的臨期面包都會提前分揀,有些里面有水果等容易變質成分的面包會被剔除出去,而社工也都會對接受面包的對象反復強調,面包一定要當天吃完,甚至看著他們吃掉,保證了分送面包的安全。
而整個分送流程也比洪超想象的要順暢很多,每個公益組織或社工站對應一家門店,每天早晨取面包,然后上午全部送到困難人群手中,拍照反饋給項目負責人。周日社工站不上班時,則由志愿者送給農村老人。這些面包都很受歡迎,許多年紀大、身體不太好的人都喜歡吃軟軟的食物,面包對他們來說正合適。兩年多以來,在一聲聲“謝謝”中,洪超越來越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
“共享糧倉”項目負責人社工008提供了一份統計數據:自2022年4月至今,該項目共節約糧食5.98萬公斤,受益人數達到39.58萬人。他很感謝像洪超這樣的“節糧愛心使者”,正是靠他們一天天地奔走,才讓這個想想就無比復雜、累人的項目變成了現實,一直運作到今天。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