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苑/文 詹晶晶/攝
在金華婺州古城酒坊巷的深處,有一段被歲月遺忘的歷史——太史第,這里曾是宋代名臣潘良貴的故居,也是金華人的驕傲。潘良貴,字義榮,號默成居士,是宋代婺州(今金華)人,身歷徽宗、欽宗、高宗三朝,以其剛正不阿、清廉勤政而聞名。
潘良貴的一生如同酒坊巷中的老酒,歷經時間的沉淀,愈發香醇。他的清廉不僅是物質上的簡樸,更是精神上的獨立和堅持。他的一生是對“清潘”這一稱號的最好詮釋。
1
兩袖清風走仕途
據有關史料記載,潘良貴以進士第二及第,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做博士時,他不與宰相蔡京、秦檜等結交。當時蔡京與兒子蔡攸正以爵祿籠絡名士,潘良貴不為所動,親戚朋友多次替蔡京表達愿交往的心意,潘良貴都正色謝絕。大臣王黼、張邦昌都曾想招他為女婿,章惇也擬將孫女嫁給他,并許奩資300萬錢,都被拒絕。最后,他娶范仲淹后裔一位孤女為妻。
據《金華歷史名人傳》有關記載,靖康元年,潘良貴被召回朝廷。欽宗時期,他極力進言:“何栗、唐恪等四人不可以任用,以后肯定誤國。”他的直言不諱觸怒了當權者,很快被貶。
高宗即位后,潘良貴被重新任用為右司諫。他主張對張邦昌偽黨,即效命于北宋京城淪陷后金國建立的偽政權的眾臣加以懲罰定罪,又建議封賢良的宗室到山東、河北,以壯國體,皇上巡視維揚,養兵以圖謀恢復國家。這些主張無疑觸犯了高宗的忌諱,導致潘良貴再次遭到排擠。
建炎四年(1130年),37歲的潘良貴賦閑在家幾年后重新被任命為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公事,不曾赴任。不到一年,再次請祠。38歲的潘良貴再次入仕,被召為左司員外郎。宰相呂頤浩曾對潘良貴說:“早晚將引入兩省。”潘良貴正色回答:“父母年老,正想請求地方職事,兩省官不是我能做的。”退下對人說:“宰相主管一世人才的進退,認為賢良,自然應當提拔任用,怎能握手密語,先表示私恩,如果士大夫接受他的籠絡,又憑什么在朝廷立足了。”當天請補授地方官,以直龍圖閣知嚴州。到任兩月,請祠,主管亳州明道宮。
潘良貴因父親年事已高,又一次請祠,并拒絕了宰相呂頤浩的示好。他居家照顧年邁的父親,生活艱苦簡樸。因為宰相趙鼎的賞識,42歲的潘良貴再次走上宦途。然而,就在潘良貴正迎來仕途的輝煌期時,父親逝世。守孝三年后潘良貴重新被任命為中書舍人。
在擔任中書舍人期間,潘良貴以其剛正不阿、秉直上諫而聞名。他不畏權貴,敢于直言,這種品格在他處理政務時表現得淋漓盡致。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潘良貴在任中書舍人時,因不滿戶部侍郎向子諲在殿上言語煩褻,直接斥責其“以無益之言久勞圣聽”,這一行為雖然體現了他的正直,但也觸怒了宋高宗,最終導致他被貶。
晚年的潘良貴家境貧寒,但他依然保持著清廉的品格。秦檜曾暗示他去求一郡令以謀生,也被他嚴詞拒絕。他的這種清廉自守的原則,即使晚年貧病交加也未曾改變。最終,潘良貴因與李光通書而被貶三官,病卒,無以為葬,宋高宗賜錢50萬。
2
一脈家風育清潘
宋代婺州民間有“三潘”之說,即“富潘”、“貴潘”和“清潘”。其中,“清潘”即指潘良貴家族,因其清素家風被人們所推崇。朱熹稱贊潘良貴“清明直語,確然無欲,其真可謂剛毅而近仁矣”,又說“熹雖不幸,而不及掃其門,然讀其書,而猶喜于有以得其所存之仿佛也”。
潘良貴的父親潘祖仁,字甫亨,自號竹隱老人,也是一位博學多才的長者,對子女教育有著嚴格的要求。潘祖仁素來以“超然清素之風行于家庭”著稱。在潘良貴的成長過程中,潘祖仁的影響尤為重要。潘祖仁對子女的教育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傳授,更多的是品德上的熏陶,他教導子女要清廉自守,不為權勢所動,這種教育方式深深植根于潘良貴的心中,成為他日后為官的準則。
潘良貴兄弟三人先后考中進士,個個為官,但“清素之風行于家庭”。潘良貴的哥哥潘良佐“以儒學教授諸弟”,在學術和道德上對潘良貴有著深遠的影響。
潘良貴入仕后拜大儒楊時為師,楊時對他的學術及品格產生也有很大影響。楊時,字中立,號龜山先生,是北宋時期著名理學家,以其深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在學術界享有盛譽。楊時29歲時前往河南穎昌,拜程顥為師,學成后歸鄉,程顥曾感慨:“吾道南矣。”后來,他又師從程頤,留下“程門立雪”的千古佳話。他作為程顥、程頤的弟子,繼承了二程的思想,提倡由誠意正心,推之以“平天下”。
《浙江舊志》記載:“紹興間,龜山寓金華,潘默成從之游。”龜山即楊時,乃得兩程正傳的理學大家,潘良貴在楊時的影響下繼續潛心研究和傳播程氏理學,在二程理學和朱熹之間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潘良貴的學術成就與楊時的教導密不可分,這段師生情誼在中國學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參考史料:《宋史》《金華歷史名人傳》等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