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靜怡攝影周金權通訊員莊遠紅
敬禮、握手、舉起盾牌……近日,在鐵路金華站,全副武裝的“機械戰警”跟隨著警員行列展開巡邏,它們靈動的“眼睛”能實時關注人流動態,及時發現并預警潛在的安全隱患,通過互動為乘客答疑、引導。這一巡邏機器人,正是產自婺城企業——浦元(浙江)科技有限公司。
1
展現硬核本領機器人“特種兵”大顯神通
“巡邏機器人可進行實時監控,也具備語音交互的功能,除了問詢答疑之外,還可以通過喊話對現場起到震懾作用。”浦元(浙江)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袁唐杰介紹,除了自主巡邏導航外,這些機器人還可以實現視覺識別、對話引導、一鍵報警等,更加適合與民警安防聯動協同。
警企協作,科技賦能。浦元(浙江)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8月,其市場領域主要在公共安全、應急救援、作戰訓練方面,涵蓋技術服務、技術開發以及智能機器人的研發銷售等。談起此次合作,袁唐杰介紹,公司曾在2023年為杭州亞運會金華賽區無人機反制安保任務保駕護航,從而與公安產生了交集。2024年3月,“浦元科技”與婺城公安正式建立了警企合作中心,在了解對方的業務訴求、多次思想碰撞后,一個個炫酷十足的巡邏機器人應運而生。
如果說巡邏機器人成了警方的左膀右臂,那么消防偵檢機器人更是奔赴“刀山火海”的好幫手。
箍螺絲,排線纜……走進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全神貫注地組裝消防偵檢機器人。另一邊,在袁唐杰的遙控操作下,一臺形似“坦克”的消防偵檢機器人靈活地完成了前進、轉彎、爬坡、避障等系列動作。
消防偵檢機器人,正如其名,它兼備偵查和檢測的功能。該機器人采用履帶式四麒臂的機械結構,其主要作用是在高危環境下代替人類沖進第一線,并實時監測危險源,對危險源進行分析,進一步規避潛在危險。
“它可以進行現場收音,具備遠程喊話交互功能,全景云臺可以實時360度無死角察看機器人機身附近路況,還可以36倍光學變焦,遠距離觀察現場更多細節,不論白天黑夜可自動識別感光,這個系統也是我們自主研發的。”袁唐杰告訴記者,消防偵檢機器人還可以對現場的氣體、液體、固體樣本進行實時采集,對上千種核化學進行實時檢測。目前,他們共生產了14臺,而這些機器人“特種兵”也將應用到相關領域,進一步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效率的偵查、檢測、救援等功能作業。
2
深化產業合作攜手打通共通共贏“筋脈”
熱火朝天的另一面,代表著集中的訂單和機器人產業明朗的前景。
作為一個北京人,今年已是袁唐杰來到婺城的第三年了。談起選擇到婺城創業的原因,袁唐杰坦言,出身于“航天科技”,到瞄準機器人賽道,自己在這一領域已深耕十幾年。為進一步擴大市場,也考慮到金華招商引資政策和交通區位優勢,于是他便把目光投向“浙中之心”這片土地,開啟了創業嶄新篇章。
萬事開頭難。南下之初,也并非事事如意。
“機器人市場方興未艾,但不同于無人機的火熱,它的任何一個部件都需要特別定制,整個機械的核心部件我們自己做,但其它很多零件則需要更多廠家與我們配套。”袁唐杰說,在消防機器人制造中需要許多由強電到弱電轉化的線纜,苦于對當地市場的不熟悉,他們找尋配套企業時花費了很長時間,生產壓力極大。
在袁唐杰一籌莫展之際,婺城區科技局了解情況后主動牽線搭橋,幫助尋找適配的廠家。金華市浙隆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做電子元器件的企業,負責人胡蓉對機器人領域頗感興趣,幾通電話過后,她來到企業實地參觀,并從生產線上抽調人手合作研發,在促進共贏的同時,雙方企業也建立了長久的合作關系。
在有關部門的牽頭下,轄區部件制造商們多次開展對接會,通過這種渠道,也讓袁唐杰獲得了不少本地的資源。“在尋求合作的過程中,有些廠家雖然做不了配件,但會為我們熱情引薦其他企業,生產密集的時候,也會幫我們找人力公司,這讓我們真正感受到當地溫暖的營商環境和包容情懷。”袁唐杰說。
一個機器人可以帶動很多產業,機械部分、模具部分、電機、減速器、控制系統、傳感器,作業工具、軟件……到婺城以來,“浦元科技”生產的機器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光,也有越來越多的本地企業“投石問路”,在機器人產業鏈上涌現出許多跨界“玩家”。
如今,像線纜、激光雷達、電機和減速器,袁唐杰都能在本地找到相應配套,而與本地企業深入合作,不僅降低時間、物流等成本,也擴大了他們的合作“朋友圈”。
3
深耕未來市場
持續拓展機器人應用場景
袁唐杰一直認為,角逐機器人產業的高端競技場,是抓風口機遇,更是因地制宜、順勢而為。“機器人在研發過程中投入大,它就像我們的孩子,我們給予了生命,允許它摔倒、失敗,也期待著它逐步成長,對這個社會有更多作為。”
為了幫助“稚子”成長,“浦元科技”的實驗室、生產車間常常燈火通明。一次次將客戶需求變成設計方案,不斷優化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市場占有率……袁唐杰的團隊中有很多員工是跟著他一同從北京南下,他們之間配合默契,對行業理解深刻,也常常銳意創新,攻破了許多技術難關。
還是以消防偵檢機器人為例,從2024年2月接受訂單,設計、研制到生產,單是為了取得防爆證,他們就歷經了6個多月的時間。
“防爆這個領域比較特殊,由于經常在易燃、易爆的復雜情況下作業,特種機器人每一個外露功能元件都必須具備防爆功能。”袁唐杰介紹,為了讓消防機器人自身不成為危險源,團隊各個部門齊心協力,對接有序,反復調試直至最后成功取得防爆證。當這些機器人“特種兵”真正實現小批量生產交付,所有人都激動不已,因為這在行業中是較大規模的一次實踐,也是他們團隊協作努力的最好見證。他們也有理由相信,越是“人不能近、人不能及”的險地,機器人“特種兵”越能大顯身手。
從最初的幾間毛坯到現在“家園”漸成雛形,還有3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今年,他們接到了許多民用機器人訂單,生產出消防偵檢機器人、巡邏機器人等,讓事業有了更多可能。
“我們做了一個三年的規劃,到2026年的時候,希望產能達300臺—500臺,營收過億元。”袁唐杰說,機器人來到世界的意義不是替代人,而是服務人。除了在公安警用、應急消防、巡查巡邏做大量投入,他們還計劃制造出更多民用機器人,讓它們從高新制造業到尋常百姓家,并“解鎖”更多復雜應用場景,進一步助推機器人產業走向“星辰大海”,為婺城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科創力量。
聚勢謀遠,向新而生。近年來,婺城聚焦創新創造,全力競逐科創發展賽道,通過加快科創平臺打造,主動融入浙中科創走廊發展格局,有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激發浙中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伴隨著機器人產業加速推進,婺城也將加快布局,多舉措助力科技創新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激蕩起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池春水”。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