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越來越近,年味日漸濃厚,而且,“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去年底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么,在古婺金華,又有著哪些別樣的年味與年俗呢?
1
吃年糕,年年高升的祝福
在婺城,年糕不僅是美食,更是年味的載體,寓意著“年年高升”。春節的腳步漸近,婺城的年糕作坊里便彌漫起一股股米香和年糕的香味,吸引著附近村民排著長隊,等待著自家年糕的出爐。這年糕作坊里,人們分工合作,熱火朝天地忙碌著。
精選的糯米和粳米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這是年糕口感的關鍵。糯米過多則年糕過于軟糯,粳米過多則過硬。婺城的年糕師傅們憑借多年的經驗,總能調配出最適合的比例。淘洗后的米粒在石磨或機器的轉動下,變成了細膩的米粉。拌粉是下一步,濕潤的粉團在機器的造粒下,變成了松軟的顆粒狀,為蒸制做好準備。
蒸籠中,米粉在蒸汽的氤氳中變得松軟,工人的反復擠壓讓年糕團更加緊實和有彈性。自動切割機精準地將年糕團切成條狀,瀝水擺放在盤架上。每一條年糕都承載著家的味道和年的記憶。
春節是家人團聚的時刻,制作年糕的過程也是家人共同參與的家庭活動。從選材到成品,每一個步驟都凝聚著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和溫馨回憶。年糕的“年高”寓意,寄托著人們對新年的美好祝愿。在金華,新年鐘聲敲響之際,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共享年糕,共同期盼新的一年里生活和事業都能更上一層樓。
婺城的年糕制作工藝代代相傳,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年糕的制作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文化和年俗的傳承。在每年的春節,年糕為人們帶來團圓的喜悅和新年的祝福,成為金華年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殺年豬,豐收喜悅的分享
在金華,年味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殺年豬的習俗。臘月的寒風中,金華的鄉村里便開始彌漫著殺年豬的熱鬧氣氛。這一習俗不僅是為了準備過年的肉食,更是一種深植于鄉土文化中的儀式,承載著人們對新年的期待和對豐收的慶祝。
在金華殺年豬的習俗中,金華兩頭烏豬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種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豬種,以其獨特的外觀和頂級的肉質聞名。金華兩頭烏豬最顯著的特征是頭頸部和臀尾部毛為黑色,其余各處為白色,在黑白交界處有黑皮白毛的灰色“暈帶”。這種豬的皮薄骨細,肉色鮮紅,吸水力強,細嫩多汁,肉味香郁,肥而不膩,因其優良的品質,曾多次作為國禮出口到日本、法國、加拿大、泰國等國家。
金華兩頭烏豬的體型中等偏小,耳下垂不超過口角,額上有皺紋,頸粗短,背微凹,腹大微下垂,臀較傾斜,四肢細短,尾巴長且較直。這只與金華人共生共長的豬,在漫長的馴化史中融入了婺州人的至味生活,也稱為金華年味的典型代表。
殺年豬通常在臘月二十六七進行,有時也會提前至二十五。在過去,農民一年中難得吃幾次肉,平日喂豬攢糞,到了年底豬肥了,加上春節的臨近,便將豬殺掉,補償一年來的辛勤勞動。殺年豬時,充滿了節前的歡樂,一戶殺豬,全村人都會趕來圍觀,特別是孩子們,對于這樣的活動總是興奮不已。
在金華,殺年豬不僅僅是為了自家食用,一般人家只留半扇豬肉,另半扇則略低于市價,分給殺不起年豬的親戚鄰舍。自己留的半扇,割下年節時所需,剩余部分暫時用豬皮裹好,豬皮里面撒少許鹽,以防變質。這樣處理后,存放在閑屋里,春節時需要則割下一塊,不需用則待節后鹽制,供平日食用。
殺年豬的活動,不僅是一次肉食的準備,更是一次社區的聚會。在殺完年豬的當天,主家還會請近親好友前來聚宴,分享殺年豬的快樂。孩子們在這一天也能得到特別的犒勞,大口吃肉,大碗喝湯。
如今,雖然私戶殺年豬的現象逐漸減少,但這一傳統習俗依然在金華的鄉村中得以保留。它不僅是對過去一年辛勞的補償,也是對新年的期盼和祝福。
3
吃年糖,甜蜜新年的期盼
在金華,年糖的制作是春節慶祝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增添了節日的甜蜜氛圍,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和鄉土情懷。每年臘月,金華地區的家家戶戶都會忙碌起來,用花生、豆、芝麻、米等拌上調煮的紅糖進行加工,制成凍米糖、粟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等多種“年糖”。這些年糖不僅代代相傳,寓意迎新除舊,也代表著莊稼人一年辛勤勞動的成果。
金華凍米糖的制作是一個需要耐心和技巧的過程。從十月開始準備白米,十一月備玉米,臨近臘月備年糕,還有芝麻、大豆、花生、紅白糖、核桃等一應備齊。經過泡發、蒸煮、打粉、剝粒兒、爐炒、拌料等工序,最后入模切片,再翻找出去年的陶甕,里面鋪了一層厚厚的石灰,一層炒米一層糖,裝得滿滿當當。
凍米糖的制作中,糖漿的熬制非常講究,不嫩不老的才算好。制糖師傅會用攪拌的鏟子挑起鍋里的糖漿,仔細觀察糖漿拉絲情況,以確保糖漿的質量。糖漿熬好后,將事先準備好的糯米倒入糖漿中,大力翻炒,使糯米粒粒裹上糖漿。這些糯米的選材特別講究,米花的制作也十分繁瑣,需要洗凈后浸泡放置一天,用飯甑蒸熟后還要仔細晾干。翻炒后,依據個人口味加入碎花生、生姜末、橘子皮等,增加風味。最后,將攪拌到位的凍米糖倒入長方形模具之間,趁熱用木滾筒將它們滾平壓實,直至冷卻。
除了凍米糖,金華的麥芽糖也是過年時的傳統美食。在婺城區白龍橋鎮姜豐村,村民用傳統工藝制作麥芽糖,每年的立冬以后開始制作,直至過年。麥芽糖的制作過程中,糯米在一缸水里浸泡足足兩天,然后擠進蒸籠屜子,爐火漸旺,飯香漸濃。夢醒飯涼后,伴著溫吞水和麥芽曲酵出清甜的麥芽糖水,持續8個多小時,直至把米粒酵空。糖酵好了,湯色要青綠,瀝出糖水,下鍋熬煮,漸煮漸稠,盛了放進灰缸。新鋪的稻草灰不黏糖,青綠的糖水漸顯出鮮嫩的紅色來。
金華的年糖,不僅僅是一種甜食,更是金華人過年的一種文化和情懷。它們承載著家庭的溫暖、節日的喜慶和對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