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公布2024年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特色創新項目入選名單,婺城區1家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禮堂、5家智能文化禮堂、1個禮堂高效運行項目上榜。
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禮堂沙畈鄉銀坑村文化禮堂
沙畈鄉銀坑村文化禮堂是銀坑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一部分,禮堂內設有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室。該文化禮堂充分利用紅色革命資源共享共建,發揮了紅色教育主陣地作用。自2014年建設文化禮堂至今,銀坑村文化禮堂已接待省、市、區各級和省外團隊1000余個,參觀人數達29萬余人次。以銀坑村文化禮堂為中心向外輻射的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被列入首批市直機關黨員干部紅色教育基地,2019年被列入首批金華市紅色旅游教育基地,2021年入選為浙江省青少年紅色基因傳承基地。
智能文化禮堂竹馬鄉下張家村文化禮堂
竹馬鄉被譽為“中國茶花之鄉”,竹馬鄉下張家村文化禮堂緊緊圍繞茶花主題進行智能化建設,建筑面積達3300平方米。禮堂采用智慧化管理,通過智慧平臺推送服務菜單、完成點單活動等,使文化禮堂的管理更加高效、便捷,讓更多符合群眾“口味”的演出和服務能夠走進百姓生活。文化禮堂內還設有智慧大腦、電子宣傳屏等數字化硬件設施,通過智能設施展示當地文化特色,積極探索“文化禮堂+”的數字化發展新模式,利用數字化技術整合多場景要素,不斷提升文化禮堂智治服務能力,讓游客實現景點一屏盡覽、一指即達,推動文化禮堂的可持續發展。
智能文化禮堂羅店鎮鹿村文化禮堂
近年來,羅店鎮鹿村文化禮堂引入智能管理系統和數字化手段,配備電視、電子大屏、投影、音控屏幕等設備,支持線上點播,實時監測人流、活動舉辦情況等重要數據,為禮堂的高效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持。智能管理系統還為村民提供了便捷的預約、報名、參與活動等服務,活動不僅涵蓋了傳統文化、藝術表演、知識講座等多個領域,還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2024年,文化禮堂累計開展文化活動60余場次,接待游客3萬余人,村民的文化生活體驗不斷提升。
智能文化禮堂乾西鄉柵川村文化禮堂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和柵川于氏均為錢塘于世珍一系,其清廉正直的品質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位柵川于氏族人的心中。近年來,乾西鄉柵川村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推動村文化禮堂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活動載體和模式,持續進行提升改造的同時,積極梳理婺文化村史、文史,除了做好于謙文化挖掘工作之外,還重點打造非遺禮堂文化,進一步豐富村民文化生活。
智能文化禮堂蔣堂鎮沙畈村文化禮堂
沙畈村位于婺城區蔣堂鎮,是金華市沙畈水庫庫區移民村。村文化禮堂以移民文化為主題,總建筑面積達1500平方米,共有四層。一樓是居家養老中心,二樓設有文化禮堂,三樓設有善美講堂、文化展廳之美麗故鄉廳(故村模型)、新建家園廳(新村模型)、電子圖書室;四樓設立排練廳。智能化的文化禮堂,為村民們的文化娛樂活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走出文化禮堂大樓,還有休閑娛樂的文化廣場,有效提升了村民幸福感。
智能文化禮堂雅畈鎮新畈村文化禮堂
雅畈鎮新畈村文化禮堂積極引入現代科技,如智能音響系統、電子顯示屏、在線預約平臺等,提升了禮堂的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在文化活動創新方面,充分利用在線直播等智能技術,創新性舉辦2024年金華市“我要上村晚”主持人大賽等各類文化活動,讓村民在家就能享受到精彩的文藝演出和講座,禮堂還將非遺項目以數字化形式記錄下來,利用智能設備為村民提供國學課堂、非遺展示等多樣化的文化服務。通過為村民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和便捷的學習渠道,新畈村文化禮堂以文化引領和科技創新,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禮堂高效運行項目文產賦能“以堂養堂”發展模式
——安地鎮巖頭村文化禮堂
婺城區安地鎮巖頭村文化禮堂圍繞“墨香”主題,持續探索“文化禮堂+文化產業”運營模式,不斷豐富藝術鄉建的內涵和外延。通過吸納禾居文創、琴簫館等多家文藝創客入駐,禮堂內的書畫、音樂、扎染、攝影等各藝術類活動輪番開展,年服務對象近9萬人次。借由巖頭村好名氣以及得天獨厚的風光和區位優勢,文化禮堂還圍繞“詩畫巖頭”主題,挖掘鄉土文化載體,傳承地方特色文化,深入推進文化禮堂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建立點面結合、上下聯動的群眾文化活動長效機制,2024以來,禮堂帶動全村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1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