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婺城的大街小巷被新春的喜慶氛圍包裹。當非遺與新春相遇,傳統技藝在現代的煙火中煥發新生,為年味增添了別樣的醇厚。每一道工序、每一次傳承,都凝聚著先輩的智慧與情懷,在新春的底色上繪就獨屬于婺城的民俗盛景。
蛇年核雕:指尖技藝綻芳華
歲序更替,雕琢不輟。日前,在金華山智者寺的中國古核雕博物館內,金華核雕代表性傳承人包加惠正專注地為《玉龍呈祥》蛇年雕刻作品進行修飾拋光。經過數天精雕細琢,歷經八道工序,一條栩栩如生、呈盤旋姿態的蛇躍然呈現。
“早在兩個月前,我就開始構思這件作品。”包加惠介紹,此次創作的《玉龍呈祥》,每一刀每一鑿都傾注了自己的心血。通過立體雕刻手法,蛇的鱗片整齊細密,立體感十足,將蛇的形態展現得惟妙惟肖。作品一經問世,便廣受顧客贊譽,目前已售出11件。
在博物館的展柜前,包加惠指著陳列其中的生肖核雕介紹:“這是《龍生九子》,那是《中華龍》……”圍繞生肖進行主題創作,是包加惠多年來的堅持。蛇年是包加惠的本命年,更賦予了他一份特殊的情感羈絆,讓他對蛇年核雕創作滿懷熱忱與期待,投注了更多的心血與精力。“蛇在中華文化中象征著招財與祥瑞,我希望通過這件作品,不僅能展現核雕技藝的魅力,更能借助蛇年的美好寓意,為大家帶來吉祥與祝福。”他說。
核雕,是細致入微的藝術。金華核雕傳承唐、宋雕絕藝,題材豐富,栩栩如生。其制作工序嚴謹,選料、畫樣、粗雕、細琢、修飾、打磨、拋光、打眼……每一步都容不得半點馬虎。
作為中國微雕藝術的代表之一,金華核雕在包加惠手中傳承創新,既保留了傳統題材,又融入金華地方文化,浮雕、圓雕、鏤空雕等技法運用嫻熟。在2024年第十二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包加惠制作的《盤龍》憑借卓越的技藝與獨特的藝術風格,一舉斬獲金獎。
新的一年,包加惠期望能夠創作出更多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的核雕作品。對于金華核雕的未來,他有著更大的愿景,“不僅要讓金華核雕成為金華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更要推動其走向世界,讓全球的藝術愛好者領略到中國非遺的博大精深。”
(記者 劉琳婕)
烏飯八寶飯:非遺年食蘊年味
“1、2、3,上鏈接!”近日,在抖音平臺的某個直播間里,一款來自金華烏飯生態莊園的烏飯八寶飯正在熱銷中。莊園負責人、婺城區烏飯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李桂華告訴記者:“每天至少要生產3萬份八寶飯,才能滿足春節前后市場的需求。”
蛇年春節,軟糯清甜、寓意吉祥的八寶飯成為市民餐桌上的寵兒。在烏飯生態莊園內,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包裝作業。剛出鍋的烏米,騰騰熱氣裹挾著馥郁香氣撲面而來,顆顆飽滿油亮,閃耀著誘人光澤。邊上,一盤盤的紅棗、核桃、南瓜子仁、葡萄干、蜜棗、蓮子等配料整齊地擺放著,五彩斑斕。
“這就是我們制作烏飯八寶飯的八種食材。”烏飯八寶飯之所以與眾不同,關鍵就在于獨特的制作原料——烏米。李桂華現場展示烏飯的制作流程:采摘新鮮的烏葉,將其搗碎出汁后,過濾得到的深色汁液浸泡、蒸煮糯米……他說:“烏飯是我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傳統美食,通過創新研發,我們將這一傳統食材融入八寶飯中,讓這份古老的美味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一層干果、一層烏米,中間夾上醇厚芋泥或是綿密紅豆泥,最后再蓋上一層烏米,一份傳統口味的烏飯八寶飯就做成了。“除了經典的甜口紅豆和芋泥餡外,我們還創新推出了以金華火腿為原料,搭配海鮮干貝、瑤柱等制作而成的咸口八寶飯。”李桂華介紹,為了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烏飯生態莊園在保持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同時發力創新,打造出多款各具特色的八寶飯,比如巧克力口味、佛手口味等。此外,為了讓這款象征團圓的八寶飯更好地貼合春節氛圍,李桂華把它命名為烏飯團圓飯。
實際上,李桂華的創新不止步于烏飯八寶飯。依據不同時節,他相繼推出系列烏飯新品。“春節期間集中精力做烏飯八寶飯、烏飯年糕、烏飯香腸,端午時就主打烏飯粽子,中秋佳節自然少不了烏飯月餅……”李桂華表示,這些產品不僅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也吸引了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關注。
據悉,2024年“金華烏飯”被浙江省商務廳評定為“味美浙江”城市地標美食。目前,烏飯生態莊園的產品已經覆蓋了全國24個省份及4個直轄市,并且通過抖音、小紅書等多個電商平臺拓展了線上銷售渠道。特別是抖音平臺,已成為其重要的銷售渠道之一。“這段時間,我們的烏飯八寶飯光是線上平臺就賣出去25萬多單咯。”李桂華樂呵呵地說。
蛇年春節,烏飯生態莊園在傳承非遺魅力的同時,為千家萬戶的團圓時刻添上一抹濃濃的年味兒。誠如李桂華所言:“這團圓八寶飯,可不單是一道美食,它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熾熱向往,更寄托著對闔家團圓的深深期盼。”
(記者 陳曉倩)
鐵店窯文創:古窯新韻產業興
“我們的鐵店窯文創產品,種類豐富、各具特色,有前一天剛燒制的白沙景長頸瓶,有小獅子茶寵、生肖蛇瓷盤,有乳濁釉主人杯、茶海、茶洗、茶盞、茶爐……”在瑯琊鎮白沙盧村倉里自然村的一處工作室里,新農人吳金萍正對著鏡頭介紹各種鐵店窯文創產品,為自己的抖音號、視頻號上傳產品視頻。
今年37歲的吳金萍,是瑯琊鎮泉口村鐵店自然村人,從事鐵店窯陶瓷制作4年。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鐵店古窯址”在該村及其周圍的山坡上。該窯址是婺州窯系代表性窯址之一,年代上起北宋、下至元代。近年來,該鎮掀起鐵店窯復蘇熱,常年活躍著一批制陶人。吳金萍就是其中之一。
采訪當天,吳金萍介紹完產品,就對著一只福蛇迎春酒樽雕刻鱗片。“我們工作室有多個抖音號、視頻號,僅白沙號粉絲就超5000人。而且,不乏網紅產品,像長頸鹿茶爐瀏覽量超35萬人次,大象茶爐瀏覽量近4萬人次。”她告訴記者,網上的流量帶動線下的銷售,2024年鐵店窯產品企業、私人訂制銷售旺,明星產品頻現。
在吳金萍的指引下,記者看到一款雅致的蓮花爐。“這款爐分多個部分,其中茶器外層涂有乳濁釉,顯出瑩潤之色;茶器裝飾有兩頭烏茶寵,為品茶增加不少趣味;蓮花部分顯得清新脫俗,花瓣上還能烘烤花生、番薯、桔子等小食。”她笑著告訴記者,這款蓮花爐很適合圍爐煮茶,十分受客戶歡迎,僅剩在工作室的這只也已被訂走。
與蓮花爐的清雅不同,一旁的鏤空牡丹擺件顯出溫婉的氣質。她介紹:“里面插上燈泡后,就是一款精美的夜燈,光從牡丹鏤空處透出,柔和、溫馨;也可單純作為擺件點綴案臺,增加環境的美感。”
除了私人訂制,企業訂制也成風尚。在展示臺上,各種神態的兩頭烏陶瓷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它們有的憨態可掬,有的安靜乖巧,還有的調皮淘氣,煞是可愛。“它們都是企業訂制產品,可作為伴手禮、門店展示、辦公環境裝飾之用。”吳金萍說,動物是有靈性的,要通過不同材質捏、塑、刻,把神態塑造好。同時要注意細節,比如野豬鬃毛硬,就要體現出鬃毛的質感。
說話間,新一爐鐵店窯陶瓷出爐了。吳金萍戴上防燙手套,一一揭曉了陶瓷“盲盒”。“靈蛇蓋碗、福蛇擺件,主人杯、品茗杯……都燒出了期待的顏色。尤其是茶花香插,燒出的釉色特別美,令人驚艷。”她一臉喜色,與記者分享起感受。
眼下,鐵店窯,穿越千年,歷久彌新。發展鐵店窯陶瓷產業,帶動鄉村振興正當時。“目前,工作室有4個成員,制陶瓷、畫釉彩、拍視頻,大家分工合作,業務量不錯。”吳金萍說,2025年,希望帶動更多村民加入振興鐵店窯的隊伍中來,一起建非遺小工坊,打造屬于瑯琊自己的“小景德鎮”,推動共同富裕。
(記者 馬曉芬)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