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姚婷文)俗話說“無糕不成年”。春節期間,傳統糕類加工作坊熱鬧起來,散發著香甜氣息的發糕,成為街頭巷尾不可缺席的年味“主角”。在金華方高食品加工坊,前來購買發糕的客人們排起了長隊。
坊內,糕點師傅們正在精心制作發糕。在工坊院子的空地上,放置著幾個四方的石缸,發糕的原材料粳米和糯米在此浸泡一周后,再用墻邊的機器磨米漿、壓漿控水。經過處理的米漿會被轉移至旁邊小房間里的攪拌機繼續加工,先加入白糖和少許開水進行一輪攪拌,待完全攪勻,再加入酵母、小米、豬肉等再次攪拌。
“我們使用的都是精選過的山東粽葉,不僅葉邊上沒有毛刺,而且質地更軟更薄,能夠與發糕更貼合。”工人陳玉云站在蒸屜旁,一邊往模具中鋪上粽葉一邊說道。陳玉云是個經驗豐富的“發糕專家”,他介紹,“在模具中鋪好的粽葉還需要二次修剪,不僅是出于美觀的需要,也是預防包裝好的發糕會因粽葉的不平整產生漏氣情況。”
在鋪好粽葉的模具中倒入混合好的米漿,這一步驟被稱作“舀粉”,“舀粉”之后便是分兩次的發酵(也稱作“拉酵”),第一次三四十分鐘,第二次則是二三十分鐘,然后只要再蒸上四十分鐘,軟糯香甜的發糕就新鮮出爐了。待發糕冷卻后,工人們會利用機器進行真空包裝,并“上氣”進行高溫殺菌。
“最近一直在忙著制作、發貨,但即便這樣還是供不應求。”方高食品加工坊負責人方根木告訴記者,目前發糕的制作流程還采用傳統手工方式,未來將嘗試用機器完成部分步驟,減輕人工壓力,提高發糕產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