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窯開窯
工作中的陳新華
2月25日,位于婺城區雅畈鎮的中國婺州窯博物館人頭攢動,一場龍窯開窯儀式熱鬧舉行。萬眾矚目中,一件件經過無數日夜精心燒制的婺州窯瓷器被依次從窯中捧出,令往來賓客共賞這一場精妙絕倫的非遺盛宴。
婺州窯脫胎于金衢盆地的水土與人文,在婺州先人的創造下,變作具有鄉土美學特色的器物,也是中國瓷器文明中色彩斑斕的一筆?澙@青煙下,灼灼燃燒的窯火足已千年之久,一件件婺窯精品,無論是溫潤含蓄,還是斑駁蒼古,當雙手觸摸器物的一剎,依然會感知匠人初心的溫度與文明跳動的脈搏……
01
作為浙江重要的青瓷窯系,婺州窯所產的青瓷,似一個溫潤質樸的美人,“粗布麻衣,不掩國色天香”。由于早期的原始青瓷因胎質和釉水不夠純凈,燒制技術不成熟等,婺州窯呈現出非常多樣的色彩。東漢以后,青瓷燒造技術日漸成熟,青瓷的釉色也趨于穩定,到了三國時期的胎普遍呈淺灰色。彼時,充滿智慧的婺州窯匠人們不但首創釉下褐彩裝飾,還嫻熟地在器物上堆塑出亭樓、人物、動物等。西晉時期,化妝土技藝的應用,為婺州窯添脂增麗,使燒成的器物滋潤渾厚,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質量。
時至氣象萬千的盛唐,婺州窯的發展也到達了鼎盛時期。窯火中,泥土被塑出了千姿百態,匠人們創燒了乳濁釉瓷,這類釉色具有螢光般幽雅的藍色光澤,更增加了器物的美感。而烈烈窯火前,人影幢幢,來去匆匆,人們挑土、燒柴、刻花,火光跳躍在他們的臉上,明明暗暗,映照著一抹笑容愈發燦爛。
這一時期,社會上飲茶之風愈發普及,極大地激發了婺州窯茶具的生產。茶圣陸羽也對婺州窯推崇有加,《茶經》中記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他認為,婺州窯同屬越窯大系,在器皿造型、釉色風格等方面皆與越窯相近,故陸羽在點評唐代茶碗時將其評為茶器探花。
在浙江省博物館內,館藏的北宋婺州窯褐釉堆塑瓷蓋瓶吸引了眾多游人的目光,可見其中多裝飾雜技人物、送葬祭祀、十二生肖等,并出現了高聳如塔的堆紋瓶,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而這些明器也是宋代金衢地區社會生活、民俗風氣的縮影,亦可見此時是婺州窯堆塑工藝的另一繁榮時期。
得益于優質工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婺州窯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名動四方,還成為海外市場的搶手貨。它們自港口城市出發,在中外貿易之路上,安靜地置于船廂里,一路上聽大海潮起潮落,海鷗振翅吟唱,亦奏響了貿易與文化交流的華麗樂章。
02
上世紀70年代,韓國新安海域水下打撈出一艘滿載中國瓷器的元代沉船,其中就包括了大量婺州窯。當一件件窯器跌入冰冷的海水中,亦如它在元末明初這一時期逐漸式微,到了晚清以后,內憂外患,與眾多古窯一樣,消失在人們視野,沉寂百年……所幸的是,有賴于一代又一代婺窯匠人掛心惦念,也在泥火交融中淬煉出對婺州窯的信仰與情懷。
源于一場婺州瓷文化研討會。陳新華是國家級非遺(婺州窯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早在2003年,他應邀參加首屆婺州瓷文化研討會,他所見幾百件出土的精美婺州窯瓷器,很快便萌生出復興婺州窯的想法。當時,有關婺州窯的文字記載不多,陳新華只能不停跑窯口、收集資料,對收藏的古婺州窯瓷器的造型、釉料配方和工藝等方面多作研究。而制作一件婺州窯需要30多道工序,道道細致復雜,日復一日,他反復磋磨著,付諸無數心血。2007年,陳新華的研究成果“傳統婺州窯燒造技術”終于通過國家級專家認證,將沉寂了幾百年的窯火重新點燃。
秉持“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的創作追求。陳新華在保留傳統工藝精華的基礎上,改“跳刀”工藝為飾,化“堆塑”工藝為簡,并在“釉下點褐彩”工藝中融入現代繪畫手法,帶來了一股傳統與個性兼具的清新藝術之風,多年來獲得30余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金獎,多件作品被國家各大博物館收藏。而陳新華的弟子葉柏林則將原始的青釉與火石紅相調,制作出更為古樸明亮的色彩,受到業內好評不斷。
弘揚開枝散葉、薪火相傳的傳承之道。擇一業而終一生,陳新華與陶瓷打了50多年交道,薪火相傳,如今,由他牽頭的婺州窯人才梯隊已延續至第五代。每至大年初八,在漢灶村的古窯遺址旁的祭窯儀式都會常態化開展,由陳新華帶領其門下弟子們恭讀《婺窯賦》,在龍窯中燃起的烈烈雄火里,將匠人精神代代延傳?上驳氖,2014年,“婺州窯傳統燒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2017年,中國婺州窯博物館建在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雅畈漢灶古窯遺址邊上,將這一歷史文脈延續,喜報頻傳……
03
婺州窯于婺城,是文化符號,是精神內涵。那么,婺城是如何保護婺州窯,推動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文旅融合煥新出彩。步入國家級文保鐵店窯遺址所在地瑯琊鎮泉口村,猶如步入一幅美麗的水墨畫。每逢周末,鐵店窯體驗館歡聲笑語不絕,不少市民游客攜子女體驗制作陶器;在村文化禮堂,總能看見“鄉村推薦官”龍威如數家珍地介紹著一桌精美的瓷器,通過新媒體營銷,將鐵店窯的故事娓娓道來。去年以來,市文化特派員張賽多次帶著學生們前來調研泉口村文化需求,并計劃重點打造“窯望未來”鐵店窯文化品牌。文化在保護的土壤中棲息,傳承在守護的懷抱中堅持。為讓婺州窯文化出圈出彩,婺城始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積極打造文旅示范點,并結合古窯遺址、非遺體驗館、研學基地等,進一步推動共建共富、鄉村振興,助力生態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融入市場釋放活力。婺州窯要想走得長遠,必須從高閣里走出來,融入市場進行更廣泛傳播。近年來,婺城區依托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新華團隊,形成了大師工作室、博物館、體驗館等產業鏈條,不斷為婺州窯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同時,積極對接高校和社區,深入開展普及推廣活動,不斷提升婺州窯的影響力和知名度。2024年,婺州窯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使品牌競爭力顯著提升。進一步融入市場,我們還要深入挖掘婺州窯的歷史文化,通過多種渠道傳播,設計具有辨識度的品牌IP,增強品牌記憶點,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提升品牌價值,才能吸引年輕消費者,才能在現代市場中煥發新的活力。
傳承保護“窯”望未來。婺州窯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精準支持,支持婺州窯的傳承、創新、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任重而道遠。近年來,婺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婺州窯非遺保護開發,堅定扛牢婺州窯發源地傳承發展大旗,通過獎勵、補貼等多種方式,為婺州窯文化創意企業提供資金扶持。同時根據婺城區公共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和旅游發展基金相關管理規定,制定婺州窯產業發展與保護專項資金,經由主管部門對婺州窯產業項目考核后給予最高20萬元的資金扶持;對于積極參加政府展覽活動的婺州窯企業,也給予扶持補貼,在促進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不斷推動婺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邁上新臺階。
博物館里,眾多珍貴的婺州窯瓷器靜靜訴說著千年的故事;文旅村中,溫潤的瓷瓶里插著一株艷麗的山茶。光滑如鏡的表面,倒映著流轉的時光,如今的婺州窯不僅再度搭上了駛往海外的航船,還有越來越多國際友人慕名來到婺城這片熱土,慢品茶盞中的清香,用心感知著千年婺窯的文明脈絡。
天地緩緩,婺州窯如同遺落世間的一縷簫音,也是匠人留于歷史中的一闕情詩。當夕陽再度為龍窯遺址鍍上金邊,熊熊烈火中的婺窯瓷器也一次次完成了生命的蛻變,“窯”望著更美好的未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