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馬曉芬)每天清晨,一吃完早飯,婺城區沙畈鄉停久村護林員李樟生就穿好護林服,拿上一把柴刀,開始了他的巡山護林之路。
今年是李樟生成為護林員的第3年,根據公益林管護責任區劃分,他主要負責沙畈鄉白沙源村半溪自然村一帶的山林巡護工作!把采綍r,要重點關注有沒有野外用火、偷獵盜獵、盜伐濫伐、毀壞防護措施等情況。”他說,幾年巡下來,對所巡山林的每一處都非常熟悉,哪里有路,哪里有水,哪里有監測設備,都了如指掌。
在婺城,像李樟生這樣的護林員共有124人。他們以山為家、與林為伴,用雙腳丈量林區里的溝溝嶺嶺,守護著婺城的一片青綠。
生態是最好的資源、最大的財富。2004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正式啟動公益林建設。從那以來,婺城區進一步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搶抓省大花園建設戰略機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
截至目前,全區擁有公益林80.23萬畝,占全區土地面積的38.45%,占林地面積的64.09%。其中,浙江省最大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擁有公益林13.78萬畝,占保護區總面積達96.2%。一個個數據濃縮著公益林建設歷程,成為婺城生態保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公益林建設過程中,管護工作是重點。在婺城區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厲尹翔熟練地操控系統,仔細查看電腦屏幕上的森林實時畫面和數據,開啟“云”巡護!耙劳惺」媪痔烊涣止芾響脠鼍埃Y合現有的林業標準化數據庫、生態護林員巡護數據采集、無人機與遠程監測數據,森林重點區域的情況一目了然。”厲尹翔介紹,科技與生態保護的融合,構建起立體監測網絡,讓管護工作質效更高。
公益林保護在森林資源保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一旦被劃為公益林,采伐便嚴格受限。那么,曾經“靠林吃林”的林農,該如何實現價值變現?生態補償無疑是方法之一。
沙畈鄉白沙源村位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沙畈水庫的上游,村里擁有公益林面積4.4萬多畝。該村黨支部書記汪云根回憶,自從補償制度實施以來,婺城區公益林補償資金標準從每畝5元遞增到現在的每畝31元,飲用水功能區補償標準在此基礎上每畝再增加10元。自然保護區補償制度也逐年完善,到2024年,補償標準已達每畝60元。像他們村,公益林補償疊加功能區與自然保護區補償每畝達到60元,讓村民享受到了切實的政策紅利。如今,隨著補償制度的不斷完善,村民開展生態保護更加自覺了。
當然,對于廣大林農而言,在兜底保障之外,探尋更多致富方式,讓好生態賣出好價錢,更是心之所向。
在塔石鄉百善村的黃精種植基地,工人們在忙碌地除草,以保障黃精的生長。“我們種植的黃精長勢佳、豐產性能良好、品質一流,深受市場歡迎!闭憬偕妻r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建平介紹,企業種植黃精有800畝左右。同時,企業還擁有中草藥種苗繁育中心,采用物聯網數字化管理系統,每年可以提供500萬株中草藥種苗,帶動200多戶農民從事中草藥種植,年增加經濟收入650萬元。
林下經濟是林區重要的綠色富民產業。婺城區編制“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增收幫扶工程實施方案,積極開展“一對一”技術指導服務,通過示范引領、資金扶持、技術指導、品牌創建、與藥企合作等有力舉措,做活林業生態價值轉化文章,助推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全區種植黃精、三葉青、金線蓮、鐵皮石斛等1300多畝,年產值近3500萬元。
放眼婺城,綠浪在林間翻滾,翠綠、深綠、墨綠,層層疊疊、生機勃勃。婺城的公益林建設,不僅提高了林區的生態服務功能,而且對林農增收、森林旅游等方面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