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張小板凳,不用會議室、不用講話稿,只需網格群中喊一聲,居民們就聚集在小區空地,談困難、訴心聲、話發展。近年來,為有效解決社區居民的實際問題,提升轄區居民對社區的信任感和歸屬感,婺城區把“民主協商、民主議事”辦到群眾身邊,開到鄰里小巷,推動服務重心下沉,用“小板凳”撬動服務群眾“大民生”。
共商共議,“小板凳”上促和諧。不久前,在新獅街道柳湖花園社區,通過一場“網格促膝會”,成功將廢棄的門衛室改造成為老年人休息場所以及居民的快遞臨時存放點,得到了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在婺城,除了柳湖花園社區的“網格促膝會”,還有楊思嶺社區的“小板凳議事”、中山路社區的“居民議事亭”等等。這些議事平臺形式不限、時間不限、地點不限、人員不限,用更接地氣、更有溫度的形式,讓專職網格員們深入了解轄區情況,傾聽群眾所思所想,了解群眾所憂所盼,真正成為群眾的聯絡員、辦事員,同時也讓微網格員和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幫助群眾解決難題、化解矛盾。
資源下沉,“小板凳”上微宣傳。針對社區人員聚集大、群體較為集中等特點,婺城區各個社區也充分發掘各個議事平臺的宣傳陣地功能,為居民們引入法治講座、反詐宣傳、清廉教育、矛盾調解等服務。這一系列舉措不僅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有效提升了社區治理的效能,確保政策信息能夠直達基層,真正惠及每一位居民。
傾聽民意,“小板凳”上解民憂!靶^內車輛亂停亂放現象嚴重,充電設施不足,能不能規劃一些停車位,增設一些充電插口?”“小區沒地方晾衣服,需要盡快解決!痹谏鐓^的議事會上,社區居民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擾和需求,讓社區網格成為采集信息、發現風險的第一觸角,化解矛盾、消除隱患的第一陣地,便民利民、解決問題的第一窗口。通過織密織細網格,為民服務實現了由“等服務”向“送上門”的轉變。隨著一個個訴求的實現,不僅提升了小區的整體居住環境,也增強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真正把服務觸角延伸到了群眾家門口,把問題訴求解決在了家門口,把居民的“煩心事”化為“暖心事”“幸福事”。
小小板凳會,濃濃民生情。如今,這一張張“小板凳”是婺城區深入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書寫了基層治理的“大文章”,讓“民聲”落地有聲,讓基層治理有力度,也更有溫度。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