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是春花爛漫時,何小紅在位于婺城區白龍橋鎮小溪村的小院子里侍弄著花花草草。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她身上,她身旁的花架上擺滿了各種花材,有含苞待放的山茶花、嬌艷欲滴的玫瑰、清新淡雅的康乃馨等,她時而彎腰修剪枝葉,時而駐足端詳手中半成品的插花作品,臉上洋溢著對花藝的熱愛與專注,仿佛整個世界都沉浸在這一片花海之中。
1995年,何小紅25歲,女兒鄭珂不過半歲,母女倆便在金華市區的天堂鳥花苑開始了與插花藝術的緣分。時光飛逝三十載,何小紅輾轉于各社區花藝培訓課堂,而她的女兒鄭珂也在浙江交通技師學院有了自己的花藝教學館。何小紅對花藝的向往源自于父親何根林,鄭珂對花藝的愛好來自母親何小紅的耳濡目染。一家三代與花的故事要從婺城羅店的后溪河說起。
千年花房里的花經濟
后溪河村是婺城山茶花的故鄉。相傳“北山四先生”之一的何基就是將山茶花從宮廷帶入婺城民間的第一人。“何氏三杰”栽花布道,也將對山茶花的鐘愛傳播給了后溪河的淳樸農家。何基第三十七代后人何根林,他帶領農戶種植茶花,讓后溪河家家戶戶的日子比那盛放的山茶花還要紅火。“兩片茶花葉子賣五塊錢,這樣的兩片葉子還是普通品種,名貴的品種價格更高,我們姐妹倆在學校吃住一個月的費用也就五塊錢,這五塊錢還能偶爾接濟家里經濟不好的同學。”何小紅說。而這樣的山茶花種滿了她家里的三大片苗圃。
當時,后溪河作為“全國花卉先進村”每天接待全國各地來考察學習的人。十五六歲的年紀,何小紅便領著外來的茶花商戶穿梭于村里農戶的田間地頭,搭建起了后溪河與外界對話的橋梁。商戶們選品挑花,修枝剪葉,以及嫁接國外品種,看著中西品種雜交變化,無不考究贊嘆。而作為后溪河的女兒,這份因花而生的篤定和自信,深深烙刻在了她的心里,也讓她打開了看世界的眼界。“看到你的資源優勢,找到外界的需求缺口,這就是市場留給你的機會。”何小紅說。這份敏銳的洞察讓長大后的何小紅在上世紀90年代中葉率先打通云南鮮花直送渠道,做起鮮花批發零售。
繁花似錦又十年,十里紅妝送嫁娘。花束裝飾婚車,鮮花布置婚房。這份以花送嫁的潮流涌進了上世紀90年代的金華,成為何小紅人生中最浪漫的記憶。記憶裹挾著豐富的情感,被何小紅悉數傾注于插花作品中。直到后來的三十載光陰里,“一路繁花,許你一世繁華”也成為何小紅在婚禮花藝領域的招牌解說詞。
改革大浪里的花征程
24歲結婚,25歲生下女兒,何小紅辭掉了金華市汽配修理廠的穩定工作,在姐姐開的一家花店里日常插花,修修剪剪樂在其中。在大多數人還在為溫飽奔波的年代,買花是小眾人群的奢侈。一個在花叢中長大的女孩,隨心插剪出一束束美美的花,足以讓少男少女嘖嘖稱贊,步步流連。
2000年在杭州“中日友好插花交流大會”上,何小紅第一次作為金華地區的代表參賽,現場有許多專業評委出席。何小紅非常認真插了兩個作品,信心滿滿想要博一個大獎。憧憬間,評委拉著小姑娘到一旁,悄聲說道:“小姑娘,你插的花真好看。但是呢,離專業插花還有一段距離。”“我當時就滿臉通紅覺得無地自容,真想找一個地縫鉆進去。”何小紅回憶說。而這份羞愧感成為了她開啟專業插花之旅的強勁動力。
此后,何小紅積極參加各種插花大賽,接觸了許多專業評委老師,看見了式樣豐富的插花作品。插花藝術相對獨立的中西方審美和自成體系的插花形制如兩個豐饒美麗的大花園,在何小紅腦海里爭奇斗艷,讓何小紅看到了插花藝術在美麗的外表之下另有一番精彩的靈魂世界。“插花藝術本質上是一種表達,花、葉、枝都是素材,你要通過它們的顏色、形狀、紋理等各方面的搭配來講述你想要訴說的情感和意義。”何小紅說。
如此日復一日與花對話,何小紅的作品素材不再僅限于采買的花材。在她的眼里,每一寸綠葉的伸展蜷縮都有了心緒表達,每一朵花的翹首顧盼都有了獨屬于它的風情,還有那院墻深處倔強的野草,山林余暉下的枯枝,安靜躺在晨露中的前夜墜落的果子……都夾帶著光陰的故事,講述著命運的啟示,成為一個個特別的符號。而如何用好這些自然萬物的生命符號,完整表達內心所思所感,恰是何小紅指間插花藝術的淬煉。年深日久,這份淬煉讓何小紅的插花藝術發出新芽,在四平八穩的專業規范之上燃起自由創新之火。
點亮萬家的花生活
光陰荏苒三十年,何小紅步入中年。而花藝市場幾經更迭,花束早已不再是小眾的奢侈,逐步走進了萬戶千家的日常生活。何小紅帶著她的花藝師團隊奔波于各社區、學校的節日活動以及各大企業團建、會員活動的現場,開展插花藝術體驗活動,最多的時候一天要跑四五場。
面向家庭插花客群,何小紅在專業技巧之外,傳遞了有關尊重植物本性的理念。“每一種花材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養護方法,比如我們養康乃馨只要放一點點水,但是百合、玫瑰就需要水多一點,而每個人的插花作品和人也一樣,都有各自的情緒、喜好和表達。”何小紅說。于是,在授課中,何小紅更傾向于插花規則、技巧和經驗的傳授,同時鼓勵學員自由發揮創作靈感。
近兩年,何小紅專心于花藝師人才梯隊的培養。為了落地“萬物皆為素材”“信手拈來就地取材”的授課導向,何小紅在白龍橋鎮筱溪村開辟了一處小院,栽種了100多種本地常用花材。以茶花、佛手、桂花等婺城道地代表性花材為主的系列插花課程,作為婺州傳統插花非遺技藝,也在金華花藝師中間傳播開來。此外,何小紅作為金華特殊教育學校的外聘老師,持續八年為聽障班的孩子們教授花藝課,她希望孩子們學好插花技能,希望插花藝術也能如當年點亮她的人生一樣點亮更多人的生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