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考天文 導致不教不學
熱鬧一時的日全食后,仔細打量重慶天文科普現狀,重慶天文科普教育協會理事長吳志倫昨天下午用了“尷尬”二字作為定調。
重慶無天文專家
“去年10月份,我們協會對全市100多中小學老師進行了天文科普類的集中培訓,而這樣的培訓,在重慶也是最近一兩年才興起的。”吳志倫回憶,這些老師幾乎都來自市內叫得出名頭的學校,他們參加培訓后,再將所了解到的知識傳播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天文興趣。
但是,對于天文科普類人才,吳志倫坦言,重慶還沒有真正能夠稱得上人才的天文科普專家。“即便是培訓課的老師,也只能算是天文愛好者,沒人敢稱專家或人才。”吳志倫直言,沒有真正的天文專家類人才,以及中小學天文科普起步較晚,成為重慶天文學兩大尷尬。
折射出天文之冷
“對于大多數重慶人而言,日全食確實調動起了極大興趣,大家也舍得時間和精力去追日。可是,這樣的‘熱’恰恰折射出了天文學在重慶遇到的‘冷’。”吳志倫說,其實,在日全食之后,不少城市都在反思,日全食的熱,到底說明了什么。
是科學氛圍在推動日全食熱,還是媒體報道點燃了市民對世紀天象的好奇心?吳志倫覺得,正是因為此前科普氛圍的稀缺,才導致這場日全食受到空前的熱捧。
高考不考是主因
天文科普為何會一直遇冷?對此,吳志倫給出的答案是:“高考不考,導致學生不學、校方不教,最終天文不熱。”要推進全民天文,最核心的環節就是必須重視中小學學生天文教育。
吳志倫舉了個例子,數學、化學、物理、生物、信息技術,這是重慶人熟知的五大學科競賽。但很少有人知道,國際上所熟知的是七大奧賽,另外兩個是地理奧賽和天文奧賽。由于天文不會出現在高考中,在應試教育下,如果要花如此大力氣在這上面,估計學生不樂意、學校不愿意、家長不同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