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婺城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其中,成千上萬的創業者為之付出了辛勤勞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雷永金先生便是這樣的創業者。雷永金是一個畬族農家子弟,但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中,他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創辦建筑公司,涉足房地產,投資生產科技環保產品,他似乎總是走在時代的前列。雷永金的創業經歷,典型地反映了婺城幾十年來的發展,是我們偉大時代發展變化的縮影。
A從小工到建筑公司老總
畬族,在解放前是受人欺負的少數民族,被稱之為“畬民”。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畬族人民被迫不斷遷徙,到處開荒造田。建國后,畬族人民終于迎來了解放,可以安居樂業,結束了千年游耕的生活。但是由于長期受左傾錯誤影響,畬族人和漢族人一樣,雖然政治上翻身解放了,經濟上仍未擺脫貧困,雷永金父親身體不好,家里孩子多,家境更為困窘。迫于生計,雷永金7歲那年就開始趕鴨放牛了。此后,雷永金一邊讀書一邊放牛。雷永金16歲那年,因家貧而輟學,開始闖蕩社會獨自謀生。走出家門的第一個工作是到火車站當搬運工,當時的他成為金華火車站最年輕的搬運工。搬運是相當繁重的體力活,照理不該由如此稚嫩的肩膀承受,但雷永金干得很歡。無論兒時放牛的日曬雨淋,還是后來創業的艱難曲折,雷永金總是很愉快地去做。在雷永金的人生字典里,似乎沒有“辛苦”二字。干了三年搬運工,他離開火車站到一家建筑隊做小工,給泥瓦匠做粗活、當下手,由此進入了建筑行業。做小工期間,當師傅休息時,雷永金就操起磚刀砌墻。偷著學藝,居然長進很快,人家跟著師傅學要三年才能出師,而他不到一年就能獨擋一面當師傅了。而且他砌的墻比老師傅還好,當年就當上了班長。次年,他被一家鄉鎮企業的建筑公司聘為項目經理,此時他在建筑方面已是行家里手了。后來他又被交通建筑公司聘為生產科長,如此一來,他不但精通房屋建筑,在道路建筑方面也成了專家,為他日后的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2年,市里開始建設金華開發區,按照有關領導的意見,雷永金成立了友誼建筑公司。連公司名稱也是那位領導給起的,認為他性格溫和善良,待人友善,故名“友誼”。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