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差到地方,李學舉都要到困難群眾家里去坐一坐,聊一聊。災民和孤兒的生活狀況,向來是他最牽掛的事。
李學舉說:“最使我心靈受觸動的是兩種場景:一個是自然災害造成一些孩子突然之間變成孤兒;一個是大災過后看到人員傷亡,房屋倒塌,災民生活困難。每當這時,我就一直在想,作為民政部長,我能為他們做什么。”
為了給最弱小、最困難的群體——孤兒創造盡可能好的成長環境,李學舉傾注了太多的情感和精力。他說:“孤兒的養育我們不差錢,這是感情問題。”
為此,民政部做了三件事:就孤兒的養育發出通知,建議福利機構兒童最低養育標準為每人每月1000元,并要求各地民政部門將制定和落實福利機構兒童養育標準工作納入到政府關注民生、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點工作中;二是針對殘疾孤兒,開展了“殘疾孤兒手術康復明天計劃”,并建立長效機制,凡是適合做手術的,全部免費做手術,切實改善了殘疾孤兒健康狀況,計劃實施5年多來,共救治了3萬多名殘疾孤兒;三是實施“兒童福利機構建設藍天計劃”,進一步加強兒童福利機構建設,提高了福利機構兒童的生活質量。
說起救災領域發生的變化,李學舉感慨地說:“近年來,我們對災民的救助已經從實施臨時救助發展到制度性的救助。救災工作已經從農村延伸到城市,由單純的災后救濟覆蓋到災前預防、災中應急響應和災后恢復重建的全過程。”
“現在,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我們做到了救災人員24小時內趕到災區,救災物資24小時內到達災區,中央應急資金72小時內下撥到災區。可以說,政府有能力應對各種自然災害,有條件保障災區人民的基本生活。”李學舉的話擲地有聲。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