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舉有個愛好:如果條件允許,他喜歡每天早起到家附近的公園去散步,不僅是為了強身健體,還為了“體察民情”。漸漸地,周圍的“老哥兒”都知道每天和他們一起聊天散步的“白發老頭兒”就是民政部長。
有一次,李學舉與一個下崗后去居委會工作的“老哥兒”聊天,得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時他們全家捐了兩萬元錢。當時,他就不停地給這位“老哥兒”作揖。“我非常感動,這樣一個普通的家庭,能拿出兩萬元錢來捐款,真是不容易。老百姓太好了!”李學舉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我有一個親戚,農村的,生活很困難。我問他汶川大地震你們知道嗎?他說,知道呀,我還捐了錢呢。我問捐了多少,他說,七元,是賣雞蛋得來的。這就是我們可愛的老百姓啊,即使再困難,也想著幫助別人。”李學舉接著說。
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年來,我國慈善事業快速發展,全民慈善意識不斷增強,慈善壯舉感天動地。據統計,僅2008年一年,慈善捐款捐物就過千億元,志愿者數千萬計。福利彩票發行22年來籌集公益金1100多億元,有力地支持了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社會公益事業發展。
還有一件事,李學舉始終牽掛,那就是困難群眾的生活雖然已經得到基本保障,但他們的呼聲仍然很弱,他們的要求還難以得到應有的重視。“民政干部應該做困難群眾的代言人,及時了解困難群眾所思所想所急,及時反映他們的要求和呼聲,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這是做民政干部起碼的職業要求。”李學舉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