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想寫一篇關于艾青詩歌的文章,好像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但回想起來才發現已經有四年了。當時我的博士論文寫好修改過之后,再次交給導師審閱,我有幾天相對空閑的時間。那幾天我記得就是看了艾青的傳記和他的詩歌。
艾青雖然是我的同鄉,但對于他的詩歌讀得并不多,除了中學課本上他的詩歌之外,對他了解很膚淺。哪怕在以前準備報考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生的時候,也只是匆匆看了幾首他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因為匆忙也談不上什么深的感受。而博士論文寫好之后,我之所以想起看艾青的詩歌,是因為想從他的詩歌里找些資料,我做的博士論文是關于我的家鄉——金衢地區的經濟史。
看過之后我的收獲果然不少,艾青畢竟是一個著名的鄉土詩人,詩與史向來是不分的,因此可以很輕松地從他的鄉土詩歌中找到我需要的資料,比如關于溺嬰、關于他家的店鋪和土地,等等。然而我并沒有把這些資料補充到論文中,因為相關的資料已經有了,更多的列舉似乎沒有必要。
但是,從艾青關于描寫家鄉的詩歌中,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艾青,和一個真實的家鄉,以及從艾青身上折射出自己對家鄉的影子,竟然與艾青是那樣相同,雖然我與他已經相隔了好幾個時代。我想把這些寫出來,但一直沒有能夠寫下來。今天是入秋來連續幾天下雨窩在家中,本來是在看我將要出版的博士論文,才忽然想起要寫這篇文章了,也許今天不寫,又不知到哪年哪月了。
當人們說艾青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時,總喜歡引用這一句詩:“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愛這土地》)其實在艾青的心里,對于鄉村和土地是有著非常深的愛戀,同時又有一種希望徹底改變鄉村的貧窮和落后的強烈愿望。因此,在他的筆下,鄉村往往是衰敗、貧窮、可憐和愚昧的象征。當他離開家鄉到巴黎留學時,心里這么想:
快些離開吧——
這可憐的田野,
這卑微的村莊,
去孤獨地漂泊,
去自由地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