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農村住房改造工作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著力改善民生、造福于民的一項重大民心工程。婺城區采取試點先行、有序推進的方法,選擇了五個區級農房改造試點村先行試點,竹馬鄉聯民村有幸入選。通過鎮村干部、群眾的艱苦攻堅,成效較為明顯。另外,我鄉的下張家村早在2003年就結合村莊整治進行了舊村改造,全村土木結構的舊房已基本拆除,改造率達到了95%;新建房的農戶共有290多戶,新建率達到85%以上。筆者就兩村的做法進行了整理與思考。
聯民村已經完成了村莊道路拓寬,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長湖護提加固和村莊綠化亮化工程,農房改造工作進展順利,需要拆遷共47戶,其中1戶為古宅保護,目前46戶已與村簽訂拆除協議,20戶已拆除,將按照規劃要求進行新建,其余26戶將按協議時限進行拆建。該工程所到之處舊房均已全部拆除,基本實現了零矛盾拆遷、無障礙施工。
下張家村和聯民村,村情各有不同,改造時間各有不同,改造背景也各有不同,但實踐證明,兩個村同樣都成功了。歸納總結兩個村的成功,給我們許多有益啟示:
啟示一:實行農村住房改造,要有堅定的決心
農村住房改造對村民而言是一件大好事,但也是一件大難事,“錢、地”等“攔路虎”且不說,光光村民拆遷思想工作就夠村兩委為難了。聯民與下張家村農村住房改造之所以能夠順利進行,首先要歸功于上上下下堅定的決心。
堅定的決心首先體現在領導干部的表率上。為做好聯民村的農村住房改造工作,鄉黨委書記李唯親自指揮,并由我擔任組長,鄉人大主席及鄉分管領導任副組長。這充分說明竹馬鄉有決心、有信心打好這場硬仗,也把鄉里的信心與決心傳遞給聯民村干部群眾。特別是剛開始,任務重,時間緊,工作又無所著手,聯民村書記錢玉軍有些情緒低落,我們鄉干部上至書記下至一般干部,遇到他時都為他鼓勁,為聯民加油。鄉里還直接派多名得力干部及鄉唯一的規劃員進駐聯民,與村干部一起并肩戰斗。還有區委副書記張菲菲,也多次親臨聯民村,幫助解決難題。區農辦、區水務局、區建設局、區規劃分局等多個部門領導給予聯民很多幫助,這些都給聯民以堅定的信心。
堅定的決心還體現在村干部的精神狀態上。對于此次農房改造工作,村干部們明確任務,勇于承擔責任,充分發揮了村兩委干部的領頭雁作用,他們不畏艱辛,到農戶家做了許多工作,排解村民之所憂,使得在住房改造中產生的各類矛盾得以解決。比如聯民村書記、主任,雖然有時面對鄉干部時有些畏難情緒,但一旦面對群眾,他們都展現出最飽滿的精神狀態。錢玉軍曾為了做拆遷戶的思想工作到深夜12點多,他說:“人心都是肉長的,做群眾工作關鍵是心與心的溝通,只要我們對群眾用心,與群眾交心,不相信打動不了他們的心。”最后,拆遷戶給他端出了一碗雞蛋!
堅定的決心最后還體現在廣大村民的身上。下張家與聯民農村住房改造中涌現出來的感人例子舉不勝舉。例如,聯民村村民宗鋼成,在此次農房改造工作中,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都獻給了村里的住房改造,由于家里農務繁忙,他便雇傭四個工人打理、種植家里的苗木,要知道,每雇傭一人每天就要開支80元,而他自己每天的工錢僅是20元。筆者問他是什么促使這樣做時,他說:“是村干部一心為公的實際行動影響了我,他們既貼錢,又這么辛苦,我這點算什么?”有這么一批“舍小家為大家”的群眾,我們的干部怎么會沒有信心和決心呢?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九峰移民精神”,這就是“九峰移民精神”的真實寫照!
啟示二:實行農村住房改造,要有科學的規劃
想要將這項惠民工程科學有序地完成好,科學規劃是基礎。我鄉實行農村住房改造的兩個村均重視發揮新農村建設規劃的龍頭作用,非常注重規劃的實用性和長遠性。其中下張家村從1996年就開始對村莊進行規劃,劃定了村莊建設范圍,并把所有在村莊建設范圍內的宅基地托浮收歸集體所有,農戶建房統一按規劃嚴格實施。這樣有利于村莊建房的規范化,有力地制止了建房無序無規狀況,為實施舊村改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1998年開始,下張家村兩委嚴格按照規劃實施,使之成為全體村民的共識與習慣。聯民村原先也有村莊建設規劃,但與現實比,顯得相對滯后,借農村住房改造試點的東風,聯民村對原有的規劃進行了修改完善,新制定的規劃征求多方意見,更加科學合理,可操作性更強。例如,長湖穿村而過,但卻“篷頭垢面”,到處都是垃圾,可謂“慘不忍睹”,老百姓是一邊隨意丟棄生活垃圾,一邊痛心懷念“過去的長湖”。新規劃就將“長湖”作為聯民村整體新農村建設的“靈魂”,將長湖治理與村莊整治、農房改造有機結合起來,做足“水”文章。新規劃還利用聯民是遠近聞名的花卉苗木村這個優勢,多利用一些公共場地栽一些“特色花”,種一些“效益樹”,既達美化、綠化之效果,又為村集體創造經濟效益,實現了雙贏。這些細節的考慮使聯民村的新規劃被聯民廣大村民普遍認同,并自覺遵守。所以,在實施農村住房改造時。
啟示三:實行農村住房改造,要有巧妙的辦法
面對如此艱巨的工作任務,也許有人要說,村里沒錢,缺少資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想要完成住房改造,簡直是“天方夜譚”;也許有人要說,我們也想住房改造,但沒有土地指標,老百姓房子拆了沒地方建,要拆難啊;也許還有人要說,住房改造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搞得不好引發矛盾糾紛,得不償失啊。那么,這兩個村是如何解決這些共同難題的呢?
整合資源解決“錢從哪里籌”這個難題。下張家村的住房改造是前幾年完成的,且此村村集體經濟相對較強,情況較特殊,而聯民是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相對典型。由于種種原因,聯民村是竹馬鄉少數幾個未完成村莊整治的村。今年又被選為住房改造試點村,系列工程首當其沖都需要“錢”。若單獨去完成這些工程,每項工程至少都需上百萬元資金,村集體經濟薄弱的聯民是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的呢?一是整合項目節約錢。將上述項目“合三為一”,避免一些浪費,此舉就為聯民節約幾十萬資金。二是利用好政策爭取錢。三是盤活閑置資產轉成錢。聯民村有茶廠、老辦公樓、碾米廠等閑置不用的資產,此次經民主商議決定為將其盤活,在規劃前提下統一將其拆除作為村民住房改造的啟動地塊,通過有償競標形式籌措了近60余萬資金,解決了“三合一”工程的啟動資金。四是干部帶頭籌措錢。村書記與主任帶頭各拿出5萬,其它班子也各拿出幾千、上萬,一下籌了近15萬資金。五是村民支持緩解村集體資金支付壓力。由于思想工作到位,村民對此項工作非常支持。拆除價二層樓房僅為每平方200元,一層磚混僅為100元,混凝土的僅為50元,雖然價格不高,但大部分群眾都比較支持。另外,很多群眾寧愿家里出錢請人種苗,也要幫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六是利用優勢緩解村集體資金支付壓力。也就是前面所講的利用自己種植苗木的優勢,大大降低了綠化成本。
盤活存量土地解決“地從哪里來”的難題。一是向嚴格執行“一戶一宅”要土地。目前農村的現實是大部分村的建設用地都在農戶手中,新建房老房舊房無法收回,真正做到“一戶一宅”的并不多。但長期以往,村集體非常被動,住房改造很難啟動。下張家的做法較徹底,其早在2003年就一次性將所有宅基地明確由集體所有,嚴格執行一戶一宅,改造后不僅未增加建設用地,還有多余的土地對外招投標,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此次聯民村利用住房改造的契機嚴格執行一戶一宅,通過整理本村建設用地等途徑,也完全能滿足村民的建房的需要,目前甚至還有多余。二是通過整理村莊要土地。聯民與下張家都利用住房改造的機會,把邊邊角角的土地都盤活、整理出來了,滿足村民的建房需要。特別是聯民通過整理長湖兩側,騰出了10余幢房子的建設用地。三是向整合建房意向要土地。鼓勵有房無戶參與住房改造活動,拆除舊房一律按每戶90m2進行安置,拆后不建的,以經濟方式補償。鼓勵單獨立戶老人與子女聯建,對子女暫時不建房的或無子女的戶,可先由村統一建安置房進行安置。通過種種方式,不僅使舊房、老房得以順利拆除,而且使村里的建設用地明顯增加。
(作者系竹馬鄉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