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姑是靈棲庵的道姑。
蓮姑也不能算純粹的道姑,她是半路出家的。
蓮姑死了,活了八十一歲,無疾而終。
蓮姑是道姑自然沒子嗣,喪事是村里出面替她做的。村里原先考慮沒人送葬冷冷清清的,就像蓮姑生前一個人孤孤單單過日子顯得凄涼了些,就讓村里小學(xué)兩個班的學(xué)生送蓮姑上山入土為安。幾十個小孩子替她熱鬧一番,也算對得住她了,何況建小學(xué)校時蓮姑捐過一大筆錢。
蓮姑一生命運坎坷。蓮姑出身于富人家,后被狼心狗肺的父親賭博輸完了家產(chǎn),連女兒也輸給了贏家后被賣進(jìn)了縣城里的頭號青樓———艷陽樓,幸虧遇到解放,蓮姑從良嫁給了老實巴交的窮山村人———田富,這田富原先給艷春樓送柴火,去多了,認(rèn)識了蓮姑。幸虧解放,田富是一跤跌進(jìn)青云里———好運當(dāng)頭,娶了個水靈靈粉嘟嘟的蓮姑回家。
蓮姑那時候心里一點苦味都沒有,心里總覺得已是苦盡甘來,從此可以男歡女愛,恩恩愛愛過一輩子。
偏偏禍生雙腋,這田富不知足,有一天大清早,早早起來做早飯的蓮姑,上樓去拿點東西,發(fā)現(xiàn)來她家做客的舊日艷春樓的小姐妹,也已從良的小仙女,居然和她的丈夫在床上……蓮姑抓過一把笤帚一下掀開被子,把兩人狠狠揍了一頓。然后,蓮姑收拾收拾衣物,住進(jìn)了村南的靈棲庵里,這一住住了六、七十年。
離村一里多地的靈棲庵,原是個名副其實且名聲遠(yuǎn)播的尼姑庵。解放后,尼姑還俗了,就成了村里堆放雜物的公用閑屋。蓮姑住進(jìn)去后,里外一收拾,反顯得幽雅、清凈。庵前有一放生池,一池活水,清冽冽的。有一次蓮姑在路上拾得一兩節(jié)蓮藕的結(jié),就央人把它埋到了池中,不料,幾年下來,這池里紅花綠葉,長成了一池風(fēng)景。每年過年,蓮姑要村里安排人去挖蓮藕。春天一到,把池里留著的種勻一下,又是滿池紅花綠葉。
蓮姑住在庵里,照樣到生產(chǎn)隊干活,任憑田富怎么托人說情也沒用,鄉(xiāng)鄰怎么勸說也不動心。時間長了,田富只好另外娶妻生子,但田富到死都繞著靈棲庵走。蓮姑一個人住在庵里清心寡欲,晴天和村里人一起干活,雨天就一個人念念經(jīng),偶爾也會坐到放生池邊看看荷花。
山里人實在,從來都沒有人看不起蓮姑。后來村里按上面的意思,要找個人去學(xué)接生,大家想到蓮姑是識字的,就安排她去。蓮姑就成了村里幾百年來第一個接生婆。這樣一來,蓮姑的靈棲庵也變得越來越熱鬧了。早年間的,這個叫姑,那個喊姨,后來有叫嬸的,有喊奶奶的,外婆的,每次庵里來人,蓮姑就翻箱倒柜,把自己舍不得吃的東西分給這些小孩們吃,她自己沒子嗣,對自己接生的小孩都當(dāng)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
村里人有用得到她的,風(fēng)里雨里,她什么都不顧會幫你到底,因此,即使后來那個特殊年月,有人要革蓮姑的命,都被村里人力保下來,外村外地如火如荼,惟有蓮姑無一絲風(fēng)浪波及。
庵前放生池里的睡蓮花開花落,庵里的蓮姑也似乎纖塵不染,潔凈如蓮,但蓮也有沉睡如佛的時候。眼下,蓮姑也沉睡不醒如佛了。
出殯那天,幾十個小學(xué)生排著隊跟在蓮姑的靈柩后面。不遠(yuǎn)處,幾十個女人跟上來了,女人的后面,也有男人跟上來的。漸漸的,村里大多數(shù)人都自發(fā)來送蓮姑了,甚至還有幾個年老的女人在低低飲泣,不知為蓮姑,還是為自身感慨。
送葬隊伍越來越長,平時默默無聞如纖草的蓮姑,在死時卻一下子重要起來,幾乎全村人都為她送行。
蓮姑平靜如佛地躺在地下,也許她更迷惑不解的是,她怎么就贏得了全村從來沒有過的隆重的葬禮。
看婺城新聞,關(guān)注婺城新聞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