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歲,興盛一時,被唐代茶圣列為全國第三,婺州窯,當之無愧地成為金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瑰寶之一。
09年12月21日,我會主持召開的第四屆婺文化研討會上,一些專家領導會聚市區,為重振婺州窯出謀劃策。
全國第三,不被金華人知
婺州窯的歷史非常悠久,根據現有窯址和墓葬發掘資料,婺州窯創于東漢,距今至少有1800多年歷史。唐朝時期,各地窯場多以州名命名,分布在婺州地區的窯場就被稱為“婺州窯”。據清朝的《景德鎮陶錄》記載:“婺窯亦唐時婺州所燒者,今之金華府是也。”在唐宋時期,婺州窯的生命軌跡達到了頂峰,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說:“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窯次,缶州次,壽州次,洪州次……”
上世紀50年代以來,婺州窯窯址被大量發掘。僅從我市文物主管部門對各地婺州窯遺址的調查結果上來看,古窯址有600多處。窯址數量之多,生產年代之長,在我國的瓷窯中是比較罕見的。
元明以來,婺州窯漸漸衰敗,到后來,很多金華人都已不知曾經名列全國第三的婺州窯。
勢單力薄,兩個人的探索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頗受重視,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成為舉國之熱點,重振婺州窯,發揚婺文化,成為有志之士的共識。
2004年,高級工藝美術師陳新華主持成立了金華婺州窯陶瓷研究所,為重振婺州窯注入了關鍵的血液,通過多年努力,其創作的婺州窯作品在省內外的展覽中多次獲得金獎。去年,一個年輕人也加入了陶瓷制作隊伍,他就是方益進。藝術學院畢業的他制作的陶瓷融合藝術觀賞與生活實用為一體,頗得消費者青睞,由方益進創辦的金華市古婺窯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現有13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今年8月被良渚博物院確定為良渚文化陶瓷類產品及其系列開發、生產獨家合作商,并與國內多家博物館及大型企業展開合作,在市區開設了營銷展示中心,這些動作為金華陶瓷品牌化運作打下基礎。
因為陳新華和方益進的探索,婺州窯正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但由于技術人員少,勢單力薄,婺州窯的發展還是受到了制約。如陳新華的陶瓷研究所,成立5年了,從業人員依舊是成立時的7名。
方益進認為,瓷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古婺窯火的使命是創造出具有代表性的當代風格。“我們不但重視傳承,更鼓勵創新,以巧妙的創意,把‘藝術生活化’美學理念融入作品當中”,正是“藝術走進生活”的創意,使方益進的作品走進市場極短的時間成了消費者收藏使用與贈禮的熱門。
重振古窯,我們有話要說
作為金華古代引以為傲的工藝成就,婺州窯的重振,對金華的意義不言而喻。為了讓婺州窯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本屆婺文化研討會把研討的重點放在婺州窯上。會上,高校學者、收藏家、文史辦工作者、婺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各抒己見。
周國良,婺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曾到江西省博物館考察300多件婺州窯文物,還到景德鎮、龍泉等古窯址考察。他發現,無論是景德鎮瓷器還是龍泉窯,后面都有一雙強有力的政府的手。“在景德鎮,政府建立招商引資項目掛點服務責任制,有專人跟蹤,并引導聯合商家開發陶瓷觀光景點,提供燒造、工藝一條龍服務。”周國良建議,傳承與弘揚婺州窯,同樣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推動。“政府盡可能地對婺州窯陶瓷文化的發展給予政策優惠,如稅收、場地、產品陳列展覽館的建設用地等,同時以經濟效益吸引更多的廠商投資,還可以在購置紀念品和禮品時,把婺州窯作為地方特色產品列入重點采購項目。”
楊堅明,市政協文史辦副主任,認為發展婺州窯應該重視人才培養,“利用大專院校的資源,開展陶瓷美術設計課程,傳授陶瓷制作技術知識。”此外,還應做好婺州窯遺址的開發與利用。
周少華,浙江大學老師,他認為具有獨特風格、不斷創新、適應市場是婺州窯生存發展之本,為此,他建議,婺州窯傳人應該博采眾長,推陳出新,在國內市場做到“物美價廉”和“雅俗共賞”,同時抓住國際市場的需求,這樣生命周期會更長。
劉聯民,市收藏協會副會長,認為大力開發婺州窯產品,實現生產方式和生產工藝的變革是重振婺州窯的重點。“傳統文化的繼承和保護如果只停留在模仿階段,那么它勢必會停滯不前,被歷史淘汰。”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