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正是茶花怒放的季節。
今年的三月,婺城浸透了春的濕潤。即使“東園三日雨兼風”,婺城茶花依然處處顯露出“偏耐久”高貴品質。昨日,記者迎著細雨再次來到竹馬鄉下張家村,還是能夠感受到茶花節的喜慶:一串串紅燈籠高掛枝頭,寫有“性堪寒梅并,色共牡丹夸”、“皆懷千古風雪志,豈同紅塵兒女花”等標語的宣傳牌整齊地立在路旁,訴說著花農的自豪與真情。一路上,我們不時可以看見村民們忙碌的身影,他們的腳下到處都是茶花,花團錦簇,競相開放,在雨中更顯得嬌艷欲滴……
就在上周首屆婺城茶花節開幕儀式上,竹馬鄉不僅迎來了國際茶花協會主席和市、區各級領導和四方賓客,還迎來了上海、杭州、山東、安徽等各地的客商,他們既是慕名前來觀花賞景的佳賓,又是將茶花嬌艷的美名傳遍全國乃至世界的“茶花使者”。開幕式當天,那一叢叢蓬勃的綠意,那一朵朵鮮艷的茶花,那一場場美妙的舞姿,那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它們是如此的令眾多佳賓著迷,“這里真是太美了,這是全世界人民的快樂和幸福。”國際茶花協會主席肖特夫人的話言猶在耳。
“茶花是金華的市花,婺城種植茶花的歷史已有800多年,如何進一步擴大婺城茶花的影響力,打響品牌,使茶花走向世界,真正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婺城茶花節組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舉辦茶花節,不僅使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更為婺城廣大茶農搭建了一個“走出去”的平臺。
為了準備這次茶花節,整個竹馬鄉村民的心都沸騰了起來。他們以茶花為魂,用雋永的詩歌、燈籠和彩帶把村子盛裝打扮;他們以文化為媒,用歡歌熱舞、鑼鼓號角攪熱了現場氣氛;他們以產業為載體,用千姿萬態、各式各樣的茶花展示“茶花之鄉”的獨特魅力。更讓人難忘的是,那一張張發自內心的樸實笑臉,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富裕起來花農的幸福與滿足。
走在村間小道,東宅村村民李東生唱響的山歌《山茶花》猶覺在耳。他種茶花27年,從小又喜歡唱婺劇,用唱“戲”的形式贊美茶花贊美家鄉,是他早就有的心愿。這首山歌是他的原創,譜曲作詞都靠自學。每天,他都會練上一段時間,有時候在田間,有時候在院落里,常常練習到喉嚨沙啞才肯停。“《家鄉山茶花》真的派上大用場了,我很高興,也算是為家鄉,為宣傳茶花出了一點力。”李東生高興地說。開幕式上,一群高挑靚麗的女子讓人印象深刻。這些時裝“模特”都是當地的農村婦女,為了配合茶花節的主題,展現“新女性”的魅力,她們一次次挑選服裝,一次次跟著音樂走臺步,前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排練到晚上十點鐘。“模特隊的服裝是旗袍款式,以綠色為底,代表著春天。上面綴著各色茶花,表示竹馬茶花產業的昌盛。”組建“茶花模特隊”的呂燕青說,“我們也想通過這樣的形式,把我們農村婦女的新形象新追求展示給大家看看。”
是的,種茶花讓竹馬的村民富起來。目前,全鄉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6000余畝,擁有花農近萬人,其中茶花生產基地連片2800畝。茶花的栽培品種之多、栽培技術之高、銷售面之廣,都使得竹馬茶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如今,茶花不僅成了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致富之花”,也成了推動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婺城的“幸福之花”。你看,村村響起了鑼鼓聲,村村飄起了裙擺風。種植山茶的花農舞起騰飛的巨龍,展示富裕起來的農民的奮進與豪邁;你看,停下農活的婦女用巧手繡出一朵一朵俏茶花,象征新農村的生活幸福得像花兒一樣;你看,“泥腿子”潑墨揮毫塑造茶花姿態,描繪出家鄉的一派繁榮富強、和諧發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