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人·舞
———首屆婺城油菜花節文藝表演見聞
漫步于鄉村的石板路,穿過溪河的石拱橋,油菜花盛開于徽式農舍間,返璞歸真的神韻盡在其中。3月20日上午,首屆婺城油菜花節在湯溪鎮寺平村拉開序幕。12支來自各方的文藝表演隊伍,身著獨具特色的服裝,在古村的大街小巷載歌載舞,喜迎游客。
敲起鑼打起鼓,唱起歌來跳起舞,不等開幕儀式開始,文藝表演隊便在村中的廣場上熱情地為游客表演起來。
“下面我們要跳二人轉了。”一表演隊前,領隊和隊員們交流著,聽口音不像本地人。記者走上前去詢問,原來是毗鄰的龍游縣湖鎮鎮農民文化隊伍。領隊勞銀藍說,前不久她們聽說寺平村近期將有一次節會演出,趕緊上門來聯系,希望也能參加節會演出。得到主辦方的首肯后,她們表演隊50多名隊員,帶來了秧歌、腰鼓、鬧花臺等七八個節目,與寺平村人民一道,迎接婺城首屆油菜花節的到來。
行走在幽幽古巷中,“節—節節—幫”的節拍聲和著藝人抑揚頓挫的歌聲,時遠時近、若隱若現,屏氣凝神細聽,唱的正是金華道情。循聲前往,崇厚堂內,一老婦人身著戲服,正為茶客們表演。
為了充分展示農村豐富的文化活動,寺平村在每個廳堂都安排了相關的藝術活動。在崇厚堂內,專門設置了老茶館,安排了金華道情表演。唱道情,又稱魚鼓。三尺長的竹筒一頭蒙著蛇皮,夾在左掖下,用右手拍之,發出“蓬蓬”聲,左手指握二根竹尺,相互擊打,發出“察察”聲,在“蓬蓬”、“察察”伴奏聲中,藝人用當地方言演唱。唱一段后,來幾句念白。茶館唱道情古而有之,由于時代發展,社會進步,人們的業余生活越來越豐富,唱道情逐漸被冷落。在這次節會期間,寺平古村將這一傳統曲藝再次搬上文藝殿堂。
光線透過頭頂四角的天空照進來,經過經年的塵垢,落在茶客們的背上。茶客們喝著茶,不時地用手敲擊著八仙桌,配合著道情的節奏。
一曲終了。茶客們紛紛鼓掌示好。老婦人笑著說:“唱得不好,唱得不好。”老婦人名叫陳菊香,今年68歲,是湯溪鎮厚大村人。她說她學道情全因了2003年市里舉辦的首屆茶花節。那時她已退休,在市文化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道情。“對我來說,學習道情,最大的障礙是語言”。老人平日交流全用湯溪方言,與道情所唱的金華方言語音語調皆有不同。金華方言不會講,更何況是唱呢。不過有志者事竟成,經過經年累月的練習,現在她已能唱全《茶花囡》等多首道情曲目。
聽完道情,出了崇厚堂,便是娘娘井。據傳,娘娘小時候用此井當鏡子梳妝。游人去照照,也會馬上變得漂亮起來。井邊回廊上,一紅衣女子端坐在井旁,手執古箏,輕輕撥動琴弦,一曲耳熟能詳的《北京金山上》在回廊里婉轉低回,一旁的二胡跟著應和。在古典樂器的演奏聲中,今時的游人在井邊汲水,打上來的井水從水桶里滿溢出來,濺在光滑的石板上,散落成一顆顆雪白的珍珠,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
村郭外,成片的油菜花與遠山、近水、粉墻、黛瓦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畫卷。國舅府,由浙師大美術系學生創作的油畫,向人們展示著現代藝術的魅力。還有,百順堂的婺劇折子戲、洪四廳的農耕文化展、大街小巷的文藝表演、穿弄走巷的迎龍燈……都讓人從喧囂的塵世中抽身出來,陡然間心靜如水。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