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西南的塔石鄉,坐落于仙霞嶺山脈的連綿群山中。這里四季分明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而植被茂盛。據史料記載,至少在八百年前,祖輩們就已經在這里繁衍生息。開化早而積淀厚,塔石無疑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
塔石人民勤勞樸實,在長期的人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和生活經驗,形成了富有地域色彩的民俗文化,產生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與美麗的傳說,代代相傳。我們認為,這種種一切,共同參與構成了八婺文化大版圖中的有機部分,同樣是值得珍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新農村建設運動中,塔石鄉的文化建設搭上了快班車,黨政與民間組織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三月三文化節等,具有鮮明的山區地方特色,推動了區域經濟與社會文明的和諧發展。從塔石出去的文藝家們也在各自的崗位創作了許多精彩的作品,影響廣泛,對于擴大塔石知名度、傳播家鄉文化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當今時代發展速度之迅猛,用一日千里似已不足以形容。塔石地處偏遠山區,與外界間隔,雖說1949年后幾十年的宣傳縮短了與外界的距離,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仍是多數村落的存在狀態。說這里是“桃花源”,并非單純的文學性描述,在建制沿革中,確有一個時期塔石為“桃源鄉”所在地。在這種相對封閉與孤立的情況下,塔石的文化也就具備相當的獨特性與獨立性。只有當新時期之后,信息時代的到來,才使這種狀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塔石仿佛在一夜之間由雞蛋變成了小雞。受現代物質、現代傳播、現代思想與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和影響,傳統生活生產方式與風俗文化面臨著瓦解與崩潰的命運。不說別的,因為普通話教育的推廣,加上許多家長把子弟送進城市學校,現在會說塔石話的小孩呈逐年遞減之勢,更不用說會“講故”(講故事)的老人了———隨著老一代的漸漸離世,孩子們想要聽地道的塔石故事,已經是非常奢侈的事了。鑒于這種種因素,為了使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不至徹底失傳,用書面的形式,對咱們家鄉的民俗文化(包括方言)進行哪怕是掛一漏萬的凝固和傳播、同時對這里的新興文化進行記錄與弘揚,就變得非常迫切。應該說,這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和義務。在全鄉部分群眾、文藝工作者的支持參與下,經過近一年的努力,這本旨在弘揚塔石文化的專集《塔石文脈》,終于得以在新一屆“三月三文化節”來臨之前面世。
這個專集,是有史以來第一本塔石文化之總結,比較全面地收集了當地民俗文化與當代創作。它的編輯出版,對于傳承、研究、了解塔石區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我們對這一點深信不疑,這成了開展這項工作的動力來源。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市領導楊守春、錢世茂、林一心和家鄉的老干部們分別為本書題詞、創作書法作品,區領導張菲菲、傅關福多次過問本書的編排出版事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謹將此書獻給一切熱愛生活、關心新農村建設的人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