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當村民致富“紅娘”
———記白龍橋鎮虹路村來料加工經紀人王桂英
在白龍橋鎮虹路村一提起王桂英這個名字,就會有不少農村姐妹為她豎起大拇指。在假發這片來料加工的天地里,王桂英摸爬滾打了十幾年,創業的經歷不僅為她自己開辟了一條致富之路,同時也為那些勤勞、善良的農家姐妹提供了再就業的機會,為村中孤寡老人們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保障。談及創業之初,王桂英說,上世紀90年代初她已經開辦來料加工點,主要從事假發半成品加工。由于她手巧,做活心細認真,很快就贏得了客戶的信任。王桂英在自己慢慢致富的同時,也不忘帶領村里的婦女們共同致富。農村里沒文化,找不到工作的姐妹占大多數。在她的帶領下,上至70余歲的老奶奶,下至40歲的農家婦女都逐漸加入到該行業中。為了擴大規模,她還廣開門路跑到鄰邊各個村,從村中選出一名能干的婦女作為來料加工經紀人,讓她在自己家設加工點,并按照一個村一個款式的形式,把活分配到各個加工點。目前,她所聯系的加工點遍布了婺城區的50多個村,僅白龍橋鎮就設立了4個加工點有1000多名大媽、大嫂加工王桂英的產品。
干活的人多了,質量也得跟著上。為把好加工產品質量關,王桂英不但手把手地教姐妹怎么做,還經常主動上門到各加工點開展技術輔導。讓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些生活上有困難的姐妹和無人供養的老人。“像我這樣腿腳不便,在外賺不到錢了,只能呆在家里,于是我就從王桂英那接一些簡單的手工活,憑著感覺摸著做,現在做熟練了,一天下來,也能賺上20多元。57歲的湯小妹對記者說道,她原先在工地上干活,每天領40多元的工資,一次意外事故傷了腳,老伴也沒有收入,兩個人只能靠著接點手工活貼補家用。湯小妹說,現在村里誰家有人想找點活,掙點小錢都會想起王桂英,而她的加工點也成了村民們的“加油站”。村民中也有手腳勤快,依靠來料加工掙“大錢”的。據王桂英介紹,一名叫“銀蓮”的婦女是村中速度最快的加工人,2分錢一根的辮子,她一天可以掙上五、六十元。
“自己有錢了,也可以為兒子減輕負擔!79歲的胡奶奶用質樸的語言道出了她的心聲。胡奶奶的老伴已經不在了,她的兩個兒子經濟條件都不好,能給的贍養費很少,“原先我自己種菜,每天早上挑到集市上去賣,換回點米。現在日子好多了,政府每個月給我60元養老金,再加上自己接點做假發的活,生活就有保障了!蓖豕鹩⒏嬖V記者,類似胡奶奶情況的孤寡老人村里還有很多。
目前,王桂英的來料加工點已形成以假發為主、頭花為鋪的多品種加工?粗庠絹碓郊t火,她的丈夫賈師傅也轉而成為她工作上的得力助手。為了照顧生活困難的殘疾婦女和孤寡老人,王桂英購買了一輛面包車,由丈夫將來料加工半成品免費送貨上門。她說,幾年的實踐讓她明白,作為經紀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誠信”兩個字,經紀人與加工者之間是一種手足關系,作為一個好的經紀人,必須本著這樣理念去做:給加工者發錢就是給自己發錢,保護客戶的利益就是保護自己的利益。
由于金融危機對義烏外貿業的影響,現在王桂英的生意比前幾年小了些。加上生產假發來料加工同行間的競爭,有部分廠商出現了扣壓貨款的現象!懊盍艘荒,錢都還在廠里的老板娘那里。但是對于村民,我依然堅持當日交貨當日付款!闭劶懊媾R的困難,王桂英感慨萬分。“有時我是一邊拿不到資金,一邊還要不斷地往外掏錢,只能申請貸款維持!蓖豕鹩⒄f她真有想放棄的念頭,可看到同行們也在艱難地維持,看著村里的婦女、老人通過來料加工解決了就業問題,她又堅定了繼續做來料加工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