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貴在防,身貴在養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這句話出自《黃帝內經》,“上工”指的是上等的醫者。整句話意思為:能治療已發作的疾病不算上等醫者,真正的上等醫者應該傳授人養生之道,令疾病無法近身。也正是為了“治未病”,城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年來積極致力社區健康知識宣講工作,希望通過講座使居民告別生活誤區,生活更科學、更健康。
4月2日下午,記者來到城中街道府上街社區,聽了一堂由該中心主任戴一淵親自主講的健康知識講座。
一個小時的講座
兩個小時才結束
當天講座的時間是下午2時,但1時50分,府上街社區居委會的小會議室已經被幾十位老人擠得滿滿當當,后來者不得不從隔壁辦公室借來椅子,坐在門邊聽課。
戴主任打開投影儀,說明了本次講座的主題“走出生活的誤區”。“在座的大多是老年人,有不少都給家里的孩子煮過牛奶吧?在煮牛奶的時候,你們會不會事先加糖?其實,糖和牛奶一起煮會讓牛奶里很多營養成分流失……”戴主任“單刀直入”式的講話,立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不少人拿出紙筆,開始認真記錄他的講課內容。
“你們知道用保溫杯泡茶是錯誤的做法嗎?”“你們知道上午吃水果是‘金’;中午吃水果是‘銀’;傍晚吃水果是‘銅’;睡前吃水果是‘鉛’,有害健康嗎?”一個個提問,一次次解釋說明。戴主任條理清晰地講述著一個個生活中常見的錯誤做法,同時說明正確做法。這些事情雖小,但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正因為這一點,聽講座者個個聚精會神。一個小時的講座,無人離開。
講座結束后,幾位老人立即上前圍住戴主任開始提問:“最近,我便秘越來越嚴重了,應該吃藥嗎?平時飲食應該注意什么?”“最近我血壓不太穩定,吃東西有什么要注意的?”……面對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戴主任耐心地一一作了解答。等人群散去,時間已是下午4時。
回憶第一堂講座
15分鐘草草收場
講座結束后,戴一淵主任和記者說起了中心的社區健康講座發展歷程。2004年,該中心根據周邊醫療機構林立的實際情況,決心改變思路,將原本的“爭業務”轉為“送服務”:以健康教育為切入點,做好社區衛生服務工作。
確定工作思路后,中心工作人員立馬行動起來,一一聯系所轄社區,希望開設健康講座。只是沒有想到,第一次健康講座只花了15分鐘就草草收場了。
戴主任回憶,第一次講座也是他主講的,為了打響“頭一炮”,他事先做了精心準備,向區疾控中心借了一臺投影儀,還咬咬牙自己掏錢買了手提電腦。講座開始后,他侃侃而談,講了學習健康知識的種種好處。沒想到,剛過15分鐘,社區工作人員就開口了:“老戴,你好歇沒?我們還有事。”當時,戴主任掩下尷尬,匆匆結束了講座。后來他才知道,這次講座是社區負責人經不住中心再三聯系,“給面子”才答應下來的,聽眾大部分是社區工作人員。
面對這樣的挫折,大家并不氣餒,仍然一次次主動聯系社區,要求開展健康講座,還專門為社區工作人員開展了“我們為什么要開健康(公共衛生)課”的講座。在以后的健康講座中,主講醫生開始采取“單刀直入”方式:以最常見的例子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然后深入展開。這樣做,果然引起了聽講座者的興趣,使“15分鐘講座”再沒有重現。
社區責任醫生和聯絡員
讓城中居民生活更健康
如今,城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轄的8個社區(清波門社區目前在建)都設置了專門的責任醫生,每年安排4次以上健康講座;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資料由衛生院印制后發放給每個社區,轉交給有需要的居民。此外,該中心還建立了公共衛生聯絡員機制,每月召開例會,由社區聯系員提交公共衛生報表,方便衛生院及時了解每個社區出生、死亡、孕產婦、外來兒童、慢性病患者以及患傳染病人數的情況。
戴一淵說:“衛生院是最基層的衛生服務單位,它應該做的就是為社區居民服務,讓他們更健康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