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聲音
公眾認可度應成為衡量民生工程的重要標準
近年來,黨和政府在改善農村民生方面付出了不懈努力,農村公共事業蓬勃發展,農村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但也應當看到,在我們的農村民生工作中,還存在一些群眾不滿意的地方,農村民生工程的質量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根據筆者近期的調查,少數民生工程質量堪憂。在一些為民服務全程代理中心,大門緊閉,據周邊群眾反映,這些地方僅在領導視察、外地參觀或者記者采訪時對外開放,群眾辦事仍舊少不了跑腿犯難。有一個縣,雖然實行了村衛生室醫療報銷制度,但有的村莊由于電腦不能上網,群眾的醫療費用一直沒有報銷過。在一些居民點,自來水管道早已安裝完畢,但從來沒有流過一滴水。在一些剛剛竣工不久的鄉村公路上,由于道路質量太差,大坑小坑坑苦了過往路人及車輛,經常發生交通事故。在一些新農村集中居住區,入住率不到30%,有的群眾抱怨住樓房不方便,生活成本高。此類現象屢屢出現,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
之所以出現以上種種問題,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工作考核機制中民眾話語權的缺失。一方面,由于考核機制的不健全,一些領導干部發現,工作干得扎實與否并不重要,群眾認可不認可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得到上級的肯定。為此,他們難免要千方百計出亮點,一哄而起造聲勢,一絲不茍搞形式,把民生工程變成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只怕上級聽不到、看不到。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民生工作雷聲大,雨點小,虎頭蛇尾。另一方面,有些考核部門“深居簡出”,主要靠打電話、聽匯報了解下情,有的即使去了基層,也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只在會議室“調查”,在賓館“蹲點”,這就難免偏聽偏信,助長形式主義之風,為民生工程的質量問題埋下隱患。
農村民生工程中存在的質量問題,打擊了農村居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傷害了群眾的感情,影響了黨和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其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妨礙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黨和政府千方百計改善民生,連續多年出臺一號文件聚焦三農,為農村發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把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到實處,就是不折不扣地把各類民生工程做好做實。相反,民生工程中的形式主義違背了黨和政府制定政策的初衷,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級的決策部署停留在會議上、文件上、總結上、口頭上,失去對工作的指導作用,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第二,損害黨群關系,傷害農村居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創造性。民生工程發生質量問題,背離了以人為本的原則,無視農村居民的冷暖和疾苦,無視群眾的感受和利益,必然引起群眾反感,傷害群眾感情,降低黨員干部和政府機關在群眾中的威信,影響廣大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和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
第三,腐蝕干部隊伍,敗壞黨風和政風。民生工程只求形式不重質量,必然誘發領導干部的懶惰思想和投機心理,助長干部隊伍思想渙散、巧于應付的不良傾向,助長弄虛作假和浮夸之風。
筆者認為,要保證民生工程的質量,讓農村居民得到真正的實惠,應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認真聽取群眾的真實聲音。防止民生工程出現質量問題,首先要深入農村基層、深入農民群眾,把調查研究作為基本的工作方法,并使之經常化、制度化。農村民生工程面對的是廣大農民群眾,老百姓最為實在,一定要放下身子掌握第一手資料,了解基層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了解農民真正需要什么,了解民生工作的實際進展和不足之處。
第二,積極實行政務公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民生工程涉及面廣,處處需要群眾的監督。例如,在農村救濟金的發放過程中,就有個別地方因為沒有及時公開領取人員的基本情況,引起群眾不滿;也有個別領導干部,把救濟金違規發放給自己的親朋好友,使真正的困難群體得不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只有把民生工程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才能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
第三,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把公眾認可度作為衡量民生工程質量的重要標準。我們時刻都不能忘記,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村居民,直接受益者是農民,農村民生工程質量的好壞,要由農村居民來評價。在政績考核中,只有農村居民真正擁有評價政府工作的話語權,各級各部門才能自覺克服懶惰思想和投機心理,尊重群眾意愿,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第四,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執政為民,以民為本。當前,我們黨在干部考核中越來越注重實績,在干部選拔任用中越來越重視民主,只有踏踏實實為群眾做實事、真心實意為群眾解難事的領導干部,才能贏得黨和政府的信任和關注。做好農村工作,也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做群眾的貼心人,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做好每一件民生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打好基礎。
——資料來源:2010年5月24日《學習時報》
人民論壇
上訪截訪:負和博弈支配下兩敗俱傷
為獲得應得補償,廣東省廣寧縣北市鎮農民江先玉2004年上訪至今,花費已超6萬元。除了2000元的村民捐助以外,其他的錢都是借來的。江先玉稱,上訪花費包括車旅費、餐飲費和誤工補貼等。而2009年12月30日的那次上訪,當天政府截訪的花費就達1萬多元。
上訪需要成本,截訪同樣需要成本。江先玉等人6年上訪花費逾6萬元,對于農民來說不是少數。而當地政府截訪同樣花費不菲,僅一次就花費逾萬元。顯然,這是一次負和博弈,即雙方博弈的結果是所得小于所失,雙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可謂兩敗俱傷。
將視線拉長就會發現,我們似乎正在遭遇越來越多負和博弈,在不少方面我們不是共同進步,而是兩敗俱傷。比如有的人為釋放心中怨氣,屠童泄憤。但不僅孩子無辜遭殃,他更沒有好報,等待他的卻是嚴厲懲處。
有些時候,共識似乎越來越難達到,人們總是按捺不住越來越大的火氣。比如,不少官員一看到民眾表達不滿就眉頭緊鎖、冷若冰霜,甚至惱羞成怒。與此同時,不少老百姓也對部分官員失去信心,他們不再乞求,不再信法或信訪,開始迷信暴力等其他手段。
其實,如果官員多一點節制,或者多一點寬容,許多矛盾完全早就可以解決,而不必弄得輿論嘩然。以千名農民集體下跪事件為例,如果遼寧省莊河市市長出來見上農民一面,甚至提前介入解決農民反映的問題,自己的烏紗帽不僅不會被摘,反而會受到嘉獎。但是太多的官員寧愿躲在辦公室里悠哉游哉,也不愿意拿出一點精力解決民眾訴求和化解民怨。當民眾一再失望,就必然陷入絕望,從而“破罐子破摔”,哀莫大于心死。
日前,有學者認為,面對日益增多的社會矛盾和沖突,現有的維穩思路和工作方式不但難以化解這些矛盾和沖突,反而導致“越維越亂”的惡性循環。走出這種被動局面的思路可以概括為四個關鍵詞:有限政府、法治渠道、利益表達和多元機制。這的確是切中肯綮之談。如何凝聚共識,減少矛盾多發,達到雙贏而不是兩敗俱傷,確乎是值得深思的重要命題了。
——資料來源: 2010年5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