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學習
社會公正的三重涵義
社會公正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也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
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把公平正義劃分為“分配的公平正義”和“校正的公平正義”。“分配的公平正義”,涉及財富、榮譽、權利等的分配。就此而論,對條件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對待,對條件相同的人給予相同的對待,即可稱得上公平正義。“校正的公平正義”,涉及對被侵害的財富、榮譽、權利等的補償。從這個角度說,施害者補償受害者,受害者從施害者那里得到合理補償,就可以稱得上公平正義。一些當代學者則側重從社會基本結構的角度來闡述公平正義。他們所理解的公平正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社會各種資源、利益和負擔全面分配的公平正義;二是社會利益沖突解決上的公平正義,即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利益沖突。前者被稱為實體公平正義,后者被稱為形式公平正義或者訴訟公平正義。綜合古今思想家的觀點,可以概括出社會公正的三重涵義。
分配公正。這是實現社會公正的基礎。古今中外的許多思想家都把分配的公平正義放在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礎地位加以強調。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社會分配不公的狀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社會進入轉型期,我國貧富差距出現了拉大的趨勢。為此,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有效解決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應按照“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則,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通過財稅政策等對高收入群體進行調節。具體而言,就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加大對城市低收入群體的扶持力度,提高工資性收入,不斷縮小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實現分配方式和分配效用的公平,筑牢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礎。
程序公正。這是實現社會公正的關鍵。為此,應加強程序建設,不斷增強人們的程序意識。重結果不重程序,重內容不重形式,是我國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一種不容忽視的心理與習慣。這種心理與習慣對于法治社會建設非常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公正的實現。其實,程序公正與結果公正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在法治實踐中,程序公正不僅有助于形成正確的裁判結果,實現結果公正、實體公正,而且其本身也具有包括公平、正義、合理等涵義在內的獨立價值。當前,推動程序公正建設應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在全社會倡導程序公正精神,培育人們的程序公正理念;二是加快健全和完善各種法律程序和相關制度。
司法公正。這是實現社會公正的保障。一個公正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崇尚法治的社會。司法對社會公正的作用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司法可以維護社會公正,保障社會公正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司法不公則對社會公正起到很大的破壞作用,會使社會公正失去最后一道防線,動搖人們對社會公正的信心。因此,應大力推動司法公正,努力培育高素質的司法隊伍,鼓勵社會各界對司法審判進行監督,及時糾正和有效防止各種形式的司法不公現象。
——資料來源:2010年5月7日《人民日報》
干部論壇
以服務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
把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行為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聯系起來,首先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目標所決定的。這里所說的服務是廣義的服務,既包含為群眾做實事,也包含表達群眾的利益訴求、反映群眾疾苦,解決群眾之間的矛盾等等。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歸根結底是為了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民主的原本含義——人民的統治。就其終極價值而言,為人民服務,原本就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題中之義。
把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行為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聯系起來,是由黨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的領導地位所決定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方向不偏離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政治保障。但是,正如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所說:“黨的先進性和黨的執政地位都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黨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的領導資格、領導地位同樣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先進性以獲得領導地位。惟有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有服務的行為、服務的形象,才能被群眾認可為先進,才能在民主政治中獲得群眾的支持。這一論斷已經不是理論的推演,而是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城鄉基層民主自治的實踐所證實了的道理。
比如,在已經實行村民直選的地方,如果村黨支部、村委會成員平時能認真為群眾服務,大多能夠在選舉中獲勝;而平時就不怎么干事的人,即使上級黨組織動員其競選,也往往不敢站出來競爭。在南京363個社區大規模直選中,各競選者的承諾,也大多以服務為主要內容。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根基來源于群眾的認同,而群眾的心理認同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各級黨組織、各級政府的服務行為。在民主政治條件下,沒有服務,無論是基層黨組織還是其他基層政權,都是沒有出路的。
把服務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聯系起來,還因為中國共產黨對社會的服務,可以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需求在某些方面融為一體。比如,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沖突時常出現。基層組織由于位處社會生活的底端,對各類社會矛盾往往最早發現、感觸最深,因此,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優勢,帶動工、青、婦等各種社會群團組織,以組織化管道反映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以制度化方式在體制內加以解決。
這就是最大的服務,它可以產生多種效應:一是形成執政黨主導、公權力和各類社會群團組織相互溝通的基層社會對話協商機制。這種有序的對話協商機制又恰恰是民主決策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制度化、法制化方式引導群眾的政治參與;二是有利于調解基層矛盾糾紛,維系社會穩定。實踐表明,平時熱心為群眾服務的基層組織,在出現群體性事件苗頭時,也往往能夠憑借其平時積累的群眾威望迅速解決問題;三是促進治理模式發生變化。鑒于中國的政治體制,中國基層社會的治理模式事實上是政黨領導下的治理。把基層黨組織、各類基層組織的服務與黨務政務公開結合起來,與基層自治結合起來,可以真正實現執政黨、公權力和民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成為中國特色的民主的治理模式。
——資料來源:2010年4月28日《人民日報》
前沿論壇
經濟發展的軟實力
軟實力是引領,是支撐,是前提,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哪些是同經濟發展有關的軟實力呢?
第一位的是“目的”。“目的”決定“方式”。“方式”是由“目的”派生出來的。因此,我們要把“發展方式”轉變得好,首先要轉變發展目的。目的本來是很明確的,可是,也有邊際效應。有些人把“增長”看作發展。“增長”與發展有正相關,也有負相關。有些單打一的增長,可能妨礙整體推進;有些殺雞取卵的增長可能危害人們的長遠利益。經濟發展的目的是推動社會進步,終極的目的是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比如人既有肉體,又有精神。如果肉體增加,精神萎縮,甚至霉爛,能叫發展嗎?發展不能以社會動蕩為代價,發展不能以犧牲精神為代價。因此,我們必須端正發展目的。
還有一個軟實力叫動力。發展是要有動力的。動力大發展快,動力小發展慢。發展的動力是什么?是人,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人這個動力是比核動力還要大的動力。動力大于方式,重于方式。因此,要發展必須發揮人的作用。人是全體人,決不是一部分人。
人的積極性是靠兩樣東西來調動的,一是利益,二是信仰。這兩樣少了哪一樣都不行。要想動力大,就必須給各方以利益。不搞平均,但要平衡、均衡。少了哪一方面,都不是全面。利益看起來是經濟,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為政治。分配是經濟,也是分層。分層就是政治。信仰是看不見的,又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信仰是分層次的。道德的底線就是公私兼顧,上限是大公無私。為公就是動力。只為私,不為公,固然也會是動力,但是,在公與私有矛盾時,這種動力就會變得蒼白無力,甚至阻礙社會生產力。
——資料來源:2010年5月(上)《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