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里的女兒花
——記“長生杯”愛心慈善獎獲得者項愛清
![]() |
從省級小康示范村下新宅村往北沿著寬闊平坦的水泥路1500米,就是湯溪鎮下溪圩村。說起這條1500米長的水泥村道,下溪圩村共產黨員、村婦女主任項愛清就是它的始發者、啟動人。村民們說:“這條水泥村道的建設,離不開項愛清的無私奉獻。”簡短的話語,表達了村民對項愛清無限的敬佩。
上世紀70年代,國家興建莘畈水庫,項愛清和老家940多名父老鄉親分別搬遷到了湯溪鎮8個村的黃土丘陵上重建家園。限于國家當時的條件,移民們只能在缺電少水、墳墓林立的荒野里原始般地生棲。改革開放后,逐漸富有起來的村民,即使有條件造樓房,建筑材料也無法搬回家。筑路,成了移民們的迫切愿望。2002年3月,項愛清醞釀了筑路設想:修一條15公里長、自本地途徑十里坪農場、龍游縣、洋埠鎮14個村,貫穿5個移民隊的洋(埠)上(堰頭)公路。在丈夫的全力支持下,項愛清踩著三輪車奔波在村村戶戶的干部群眾中,了解筑路的土地耗損事項,然后整理報告材料,走訪政府和有關部門。
項愛清膝下兩個女兒都已出嫁,她常年在外奔波,所有的費用都是夫妻倆省吃儉用的。2003年,婺城區交通局根據實情對“洋上”公路予以立項,并付諸建設。這讓項愛清百感交集,更給了三鄉毗鄰的群眾一個驚喜。“洋上公路”暢通后,項愛清又樂不可支地投身到1500米康莊道路的建設中,走訪下新宅、高義等村,對150戶農戶在筑路中受損土地、青苗賠償進行協商。
下溪圩村,僅150多人口,集體經濟十分薄弱。2008年村莊整治時,由于缺少啟動資金,工程無法上馬。身為“村兩委”成員、有著強烈責任感的項愛清,把自家備用的大量巖石捐了出去,又從朋友家借回1.2萬元啟動資金,并多次趕赴金華設計排污厭氧池圖紙,從而拉開了新農村建設的序幕。在工地上,項愛清一邊忙著施工管理,一邊為民工送開水,而她的丈夫則當起了后勤——燒開水。湯溪鎮政府和鄰村的干部們說:“項愛清無私地奉獻,有了她什么困難都能解決。”
走到哪里好事做到哪里,這是項愛清給筆者異常深刻的印象。村民胡柏富因肺癌去世了,他的兒子胡衛軍卻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哈爾濱師范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為兒子讀書和胡柏富治病,胡家已欠下了2.4萬元的債務,這對家底原本薄弱的胡家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項愛清第一個為胡家捐了錢,在她的倡議下,中戴、下新宅、黃堂等十多個村的好心人紛紛向胡家獻愛心。項愛清又跑政府、趕部門、走企業,為胡衛軍上大學爭取到1.5萬元捐助款。
去年盛夏的一天,項愛清去金華辦事,看見花鳥市場旁有一群人在看熱鬧。她撥開圍觀者,見一位老太坐在地上號啕大哭。原來,這位來自郊區的老太患有氣喘病,經常去醫院買藥,這次身上僅有的100多元錢不翼而飛了。項愛清立即拿出50元錢放到老人手里,并問她夠不夠。在老人的點頭、圍觀者驚異的眼神中,項愛清默默地離開了。
農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而婦女們卻過著貧乏的文化生活。5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金華市區一場婦女廣場舞的精彩表演,給項愛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說:“下溪圩雖然是個小村,如果和鄰村聯合起來,就能組成一支龐大的婦女文化隊伍了。”項愛清把想法吐露給姐妹們,并買回了教材、器材,帶著幾位婦女偷偷練習、交流。一段日子后,當她們第一次在廣場上跳出熱烈、奔放的廣場舞《走進新時代》后,引來了男女老少及鄰村人的陣陣掌聲和交口稱贊。“這個時候,我們婦女姐妹才真正叫走進新時代呢。”項愛清不無風趣地說。
平時,項愛清刻苦學習,虛心向湯溪、金華的舞蹈老師請教,掌握了大鼓、腰鼓、健身操、快板等10多個種類。在舞蹈表演中,扭胯是中老年婦女難度較大的動作,扭胯不規范就直接失去整臺舞蹈的效果。項愛清總是細心指導,手把手地教。中戴村有位年過六旬的陳大媽,非常喜歡腰鼓,但她既怕自己學不會,又怕旁人說閑話。項愛清主動把她拉到舞場上,不厭其煩地指導。在項愛清的言傳身教下,陳大媽終于掌握了整套技巧,成為村腰鼓隊的骨干分子。隨著各村婦女對文化生活的渴求和舞蹈隊的成立,項愛清又利用晚上時間為下新宅、下村、曹界、巖下、石羊、鴿塢塔等10多個村的婦女排練各種節目,使她們在濲水之春、激情婺城、油菜花節等文化大舞臺上大放光彩。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