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料”到“來單”
——記來料加工經紀人汪建立

汪建立的來料加工點設在湯溪集鎮的老街上,除了加工點里忙活的十幾名工人,記者發現老街兩旁的店鋪老板也都順帶著做他家的活。100多人的來料加工產業說大不大,卻也有了不小的規模,老板汪建立告訴記者,近些年,洋節日的風靡滋生了新產業,主打圣誕產品的他,這段時間都在備貨,為下半年的生意卯足干勁。
早在2003年,來料加工無風險、低成本、工藝簡單、無污染、不損傷身體、適合各種人群的優點,讓汪建立前瞻性地意識到,鎮上和附近村里的許多婦女從事來料加工再適合不過了。說干就干,通過對當時義烏市場的考察,和婺城區駐義烏來料加工辦事處的介紹,汪建立的來料加工事業開始起步。可是很快,他就發現了自己的不適合。“我的第一個訂單是做飾品的,”汪建立回憶說,像串珠這樣瑣碎的活根本不適合男人做,汪建立的耐心開始消磨了。好在他的妻子給予了支持和鼓勵,汪建立不會的、不懂的、不夠細心的,妻子都為他考慮到了。
2003年下半年,機緣巧合之下,汪建立接到了一些加工圣誕掛件的活,一下子為汪建立的來料加工事業打開了另一扇門。“那時,我已經嘗試做了多種來料加工產品,總覺得不太如意,做圣誕掛件的市場前景不錯,活也簡單,當時我覺得順利地話就一直做這個吧。”他經常和義烏的幾個客戶聯系,讓對方為他介紹單子,并且用誠信做到保質保量。多年下來,汪建立已經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戶源,產品加工業逐漸從“來料加工”向“來單加工”轉變。為了開辟新的生意來源,汪建立還注冊了阿里巴巴會員,在網絡上拓展自己的來料加工事業。“通過網絡每年也能多接好幾個單子,但是因為對電腦操作還不熟練,我的重心還是在平日的生意上,但我相信網絡這條路對產品銷售會有很大的幫助。”汪建立說。
現如今,汪建立已經是婺城區圣誕飾品加工業的“前輩”,據了解,汪建立的來料加工產品實現銷售總額約300多萬元,發放來料加工費30多萬元,自2004年開始,他本人也年年被評為“金西開發區優秀來料加工經紀人”,并相繼獲得“市誠信示范經紀人”等殊榮。頗有些謙虛的他說:“多大的頭帶多大的帽子,我始終認為腳踏實地才能求更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