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婺城區衛生局積極創建“雙滿意”活動,圍繞此次活動,區第一人民醫院開展了以《假如我是病人》為主題的征文比賽。活動得到了全院醫務人員的積極響應和參與,共計收到63篇征文。通過這次的“真換位”,以心換心,提高了員工素質、塑造了醫院形象、凝聚了群體意志,真正做到醫患溝通,共建和諧。現將獲獎征文予以選登。
假如我是病人———
想人所想 急人所急
記得在報紙上看過一篇文章,寫的是2009年7月由北京市衛生局組織的一次名為“變形記”的活動:讓某醫院院長去做一天普通的患者,讓普通市民走進醫院科室,嘗嘗當醫生的滋味。該院長作為一名普通患者去看病,早晨出門到醫院后,花了近1小時才排隊掛上號,又等了近3小時才輪到看病,然后排隊、交費、取藥共用了5個小時。就醫過程中有90%的時間都用在排隊等候上,這位院長深深感受到了普通患者的怨氣在漫長的排隊等候中漸漸增多。
看了這篇文章,我感觸頗多。我在婺城區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工作了30年,已記不清給多少位產婦接生過。病人都希望醫務人員能夠更關心自己,所以,我經常告訴自己,多給我們的病人一些笑容吧,畢竟他們正在承受病痛的折磨。當然,我們也希望病人和家屬能夠理解我們工作的辛苦,希望我們的付出能夠得到他們的認可。換位思考,重建和諧,這應該是當今社會醫患雙方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如今我到了全新的崗位,從事導醫臺服務工作,剛開始還覺得力不從心,但醫院領導鼓勵我,只要真誠對待病人,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就一定能做好這項工作。于是,我經常思考,作為一名導醫臺工作人員,如何了解病人的真實想法和需要呢?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得到的是什么?以前看過一首小詩,說高質量的醫療機構會為前來就診的患者提供四劑良方:微笑、尊重、愛,最后一劑才是處方藥啊!擁有了這四劑良方,患者才能真正在醫院溫暖的環境中,迎接屬于自己的健康!
世上最珍貴的是什么?是生命,是健康,但生命也是脆弱的。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我們每個人在某時某地都有可能成為病人。我忽然想到,如果換位思考: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得到的是什么?患者都希望得到醫務人員的關心與關注,而他們與醫院打交道的第一站就是從導醫臺開始的,我感覺到了自己肩上擔子的重量。
在導醫臺工作,我不僅給前來咨詢的病人以熱情的微笑和耐心細致的服務,有時遇到老弱傷殘,我也會陪他們前往,因為我告訴自己,假如我是病人,也希望受到熱情的接待,而不是一副冷漠的表情;我更加遵守崗位制度,努力做到每天提前15分鐘上班,因為我告訴自己,如果我是病人,當我身體不適前來醫院就診時,希望醫院能有醫務人員第一時間接待我,為我做好就醫指南;我更加注意提高業務水平,因為我告訴自己,如果我是病人,我希望醫生有精湛的醫術和豐富的專業知識,這樣才能夠讓病人感到安全和放心。
當然,有時我也會遇到態度不好的患者,這時我會告訴自己,假如我是病人,當我到醫院就診時,肯定求醫心切,所以作為導醫的我,必須笑臉相迎每一位患者,因為我知道,如果我是病人,我也會希望醫務人員能夠多一份細心和耐心,主動指導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如果我是病人,我希望醫務人員能夠多到病房走動,和我談心,幫助我鼓勵我戰勝病魔。
太多的如果……
其實作為醫務人員,如果都能夠站在病人的立場,多思考一下“如果我是病人”,多做換位思考,那么我們的醫患關系就會更加和諧,而我們也將不斷提高醫療水平,為金西這塊土地上的父老鄉親們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婺城區第一人民醫院 丁白玫)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