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料加工遍布全鎮52個行政村,全鎮常年月均加工人員達5000余人,今年1~6月,發放加工費2132.8萬元
“找假發加工就找白龍橋鎮的尹春龍,他的假發帶動了整個義烏市場,在去年的義博會上,尹春龍獲得了全國婦聯頒發的‘來料加工產品創意優秀獎’。”6月30日,在婺城——義烏來料加工對接洽談會上,義烏市婦聯主席劉艾春高度評價了白龍橋鎮的假發加工業,“世界杯賽場上,外國友人頭上那些紅紅綠綠的假發,大多是白龍橋鎮經紀人加工的。”劉艾春說,來料加工已經豐富了我們的文化內涵。
假發是白龍橋鎮的特色加工品牌,目前全鎮從事假發加工的經紀人有8人,假發加工人員2000多人,形成了以虹路、樓家、擇住鄰、鄭崗山為主的假發加工區域,每年加工的假發量占整個義烏市場假發加工總量的80%以上,去年,假發加工費收入達700萬元,占全鎮發放加工費總額的25%。尹春龍告訴記者,他從1998年開始進行假發加工,產品遠銷美國、日本、韓國等地,現在他還可以進行來樣、來單制作,而且通過網絡接到了很多訂單,去年,發放加工費230多萬元。
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白龍橋鎮黨委、政府針對開發建設土地征用過程中失地婦女和閑散勞動力不斷增多的現狀,將發展來料加工業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制定措施大力扶持來料加工業,全鎮已經有假發、箱包、頭花、飾品、服裝、單爪等加工產品上百種。據了解,到去年底,全鎮來料加工經紀人從2002年的27名增加到92名,累計發放加工費17200萬元。今年1~6月,發放加工費2132.8萬元,同比增長10.6%。白龍橋鎮連續多年被授予婺城區來料加工先進單位。
虹路村的來料加工經紀人王桂英不僅在白龍橋鎮上設立了4個加工點,有1000多名婦女為其加工產品,而且她把加工點遍布到了婺城區的50多個村,按照“一村一款”的形式,把活分配到各個加工點。白龍橋57歲的湯小妹是其中一位加工人員,她告訴記者,因為一次意外事故傷了腳,雖然腿腳不便,但來料加工讓她呆在家里就能一天賺上20多元用于貼補家用。
“現在,來料加工已經遍布了全鎮52個行政村,全鎮常年月均加工人員達5000余人,來料加工較為集中的虹路、擇住鄰、尤力、樓家、潘村垅等村,從事來料加工的總戶數已達全村總戶數的35%以上,其中虹路村加工人員達200余人,全村年加工費總收入達近百萬元。”白龍橋鎮黨委書記吳見孫高興地告訴記者,白龍橋已經形成了村村參與來料加工的良好氛圍,來料加工就象“星星之火”被點燃了,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姓經濟”和本鎮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