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溪古時候為姑蔑國,其后歸屬會稽郡之太末,數千年來形成獨有的“湯溪語系”——湯溪方言。湯溪方言古樸而豐富,其中一些廣泛流行且定型的語言——俗語,尤為精練、精彩,妙趣橫生。
湯溪俗語喜歡用比喻,年輕的超過年長的,一代勝過一代,就說是“先出的眉毛不敵后出的須”,眉毛自幼就有但長得慢,胡須成人后才有,卻長得快;大人被小孩子捉弄去,就說是“鵝讓鴨子嗉(咬)去!”兩句方言說得生動有趣。
湯溪人樸實好客、樂于助人,特別看不起那種有錢卻不肯救急的小氣鬼。我曾聽到有個急需用錢的,準備向某人借,有人對他說:“你要向這個人借?他是個連‘大手遞給小手都不肯’的人,會借給你嗎?(湯溪話把右手叫大手,左手叫小手)。嘿,這一句‘大手遞給小手都不肯’,真是把人的小氣形象刻劃得入木三分,夸張得有趣。
湯溪方言中帶“吃”字的俗語不少,早年,生蘿卜剝皮當水果吃,剝一點吃一點,有趣的湯溪人又把吃生蘿卜與過日子聯系在一起,想出了一句“吃寸剝寸”的俗語,形容過一天算一天,是說過了今天,明天吃什么,是借是討明天再想辦法。
你們有誰見過吃粽子不解開縛線,連線連箬葉一塊吃的人?沒有吧,湯溪人有一條俗語叫“吃粽不解縛”,就是指講話講一半留一半或講得事理不清晰,讓人一頭霧水,也指辦事不得要領。而“吃肉吃胛心,嫁老公嫁焦精”是專門講給女人聽的俗語,胛心肉是最好吃的,“焦精”是男人中最精明能干的,把嫁老公與吃胛心肉連在也算是一種俗趣吧。“吃千吃萬,吃粥吃飯”倒是直接說吃的,吃過千樣萬樣東西,最終還是吃粥吃飯來得落胃來得養身,這俗語說得簡單而實在。
湯溪方言中有的俗語好像夸張得離譜,如對那種架子很大的有錢人暴發戶,就說他們“衣衫角頭會撞死人”聽起來特別生動形象。“醬里生蟲醬里死”是帶有哲理的貶義俗語,意指迷戀得走火入魔,陷進泥潭不能自拔,連性命都搭上。如貪財貪色貪杯貪賭等,將這些人比喻為醬里的蟲,損是損,倒也妙然成趣。
有的湯溪俗語完全是從當地真實生活事件中來的,如“旺新周人起早五更”就是。據說早年蔣堂附近旺新周村有一對夫妻,丈夫是“懶蟲”,讓他干活,早上怕露水,日頭出來后怕曬,晚上又說怕鬼,總之是不肯下田地干活。有一回,讓老婆催得實在沒辦法了,他一大早天沒亮就下地去化麥(播種麥子),忙了一個早上,終于“化”完了一塊地。幾天后他妻子到地頭去看,別人家比他遲“化”的都出麥苗了,他家地里還毫無動靜,他妻子扒開泥土一看,老天!播下去的是炒米!原來那天“懶蟲”稀里糊涂把甏里的炒米倒出來當麥種播到地里去了。炒米,你說能出苗么?這件可笑的事后來就傳開了,傳遍湯溪,于是就有了一句直到現在都很普及的俗語——“旺新周人起早五更”,形容白忙,瞎干,無效勞動。
在日常生活中有趣的湯溪方言還真不少:如“和尚道士替鬼忙”、“看得吃不得”、“灰膛里烊蠟燭”、“翻草尋蛇”、“尋蜂找禍”、“上世吃飯,下世值日”、“吃到肚里,死到路里”、“有么湊倉,嘸么湊肚”、“一行服一行,后生服小娘,麻糍服沙糖”、“殺雞不放腳”、“猢猻口里脫不出一粒虱”等等,每句都可能有個小故事呢。
充滿情趣的湯溪方言連一般口頭用語也挺有意思,耐人尋味,如“哈么”“哈中”“擇事干”“拉里頭”等等,聽來特別親切有味道,可惜有一些若想寫成書面文字卻是實在不容易,如有句驚訝語:見到一個人或一件事覺得很奇怪很不可理解,就會先說“哈克巧”三個字,“哈克巧,怎么在這里見到你!”“哈克巧,你怎么弄成這副樣子?”“哈克巧,你怎么會不知道?”你看可笑不,這“哈克巧”三個字我自己還不曉得寫得對不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