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世一件事
———記“實中杯”春泥護花獎獲得者許紀雁
認識許紀雁的人都知道,她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教育事業有著永不磨滅的熱情,將教育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
徐紀雁1959年考上金華師范,1962年畢業,被安排到龍游湖鎮區校中心小學教書,1984年調到洪源小學,直到1998年退休,在校執教時間長達37年,教育學生人數數也數不清。但是,退休后,許紀雁依然沒有停止教育工作,2001年,洪源小學和解放西路小學合并成立站前小學,她又被邀請管理該校的退休教師協會,繼續參與對孩子們的教育。從接觸這一行業至今,她說:“教書工作可以退,育人工作不能退。”她說:“教育孩子是我一生的事業!”
許紀雁說,很多事情都是做了才找到其中的意義的,她并不是一開始就對教育抱有極大的熱忱。在她那個年代,流行“家有一斗糧,不做孩兒王”的說法,大家都不愿意當老師,只是因為家里太窮,而讀師范是免費的,還分配工作,許紀雁才選擇了師范。“沒想到讀了師范之后,我就發現自己喜歡上了這項事業。”許紀雁說。
通過三年的學習,許紀雁發現,要想教好書,首先要學會愛孩子,否則無法進入孩子的世界,無法給予他們最大的幫助。“而愛是一種動人心扉的東西,培養起來后就難以割舍了。”所以,在校執教的37年中,許紀雁從來不體罰學生,不辱罵學生,學生不夠錢交學費的,她還用自己微薄的工資幫忙墊付。到后來,家長們一個個都說:“許老師對孩子比我們自己對孩子還好!”“也因此,我越來越離不開教育這項事業了。”許紀雁說。
孩子總是很單純、很天真,許紀雁說,她總是被孩子的單純、天真所感動,因為你對他們奉獻一份愛,他們必定加倍回饋于你。“記得在湖鎮教書時,班里有一個孩子是跟著祖母生活的,家里特別困難。每當看到別的孩子吃肉時,她只能獨自躲得遠遠的。我看著心疼不過,就給她買了點肉。沒想到這孩子過了很多年之后還記得我的那一頓肉,還特意從湖鎮趕到金華來找我。這太讓我欣慰了!”許紀雁說,所以,她總是告訴自己:“自己苦一點沒事,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學點東西,好有出頭之日。”
“37年下來,我覺得選擇這個行業是無怨無悔的,有酸甜苦辣,有幸福欣慰。當有些孩子考上大學,成了飛行員,做了醫生,那真是開心,尤其是有時候走在大街上,突然聽到有人喊“許老師!”“那真是一種心靈的震撼啊!”說話間,許紀雁已透露出絲絲自豪,“從那之后,我發誓一定要把教育孩子作為我畢生的事業!”所以,許紀雁一直從事教育事業,縱使退休后,還擔任學校的校外輔導員、社區的青少年教育專員。
1998年11月,許紀雁正式退休后,就開始擔任校外輔導員,分管退休老師工作,經常組織退休老師開展活動,如關愛福利院孩子、清明節掃墓、跳蚤市場義賣活動等,經常與孩子展開互動,繼續這自己的教育事業。后來,城西街道鳳翔社區成立,社區主任對青少年教育很重視,表示希望她擔任社區青少年教育專員,幫助家長們教育孩子。許紀雁對此也義不容辭。
如今,許紀雁又有了新的研究方向,就是學校教育的小環境和社區這個大環境怎樣配合,才能最有效的教育孩子。今年,許紀雁的和她退休教師伙伴們的做法是結對學生,給每個班里學科坡腳的學生有針對性的提高一下,并根據關工委布置,發揮“五老”作用,讓“五老”與同學們“結對交朋友”,以增長同學們的見識。她說,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情永不磨滅。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