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中醫的文化情結
——記“望江杯”農村文化耕耘獎獲得者王友成
他是一名從醫32年的中醫,也是一個手拿板胡,將金華傳統文化娓娓道來的文藝工作者。他的名字叫做王友成。
王友成是雅畈鎮人,今年60多歲。5歲那年,他聽著廣播中的音樂打起拍子,從此便與文藝結下了不解之緣。王友成出生中藥世家,長大后也和父親一樣當起了中醫。作為醫生,王友成的工作十分忙碌,但他還是為自己的興趣留了一個小小的空間,堅持參與文藝宣傳工作。“一邊看病,一邊搞文藝,用自己的歡樂感染他人,何樂而不為呢?”王友成表示。自學生時代起,王友成便一直是文藝骨干,曾演出《智取威虎山》中的反面角色欒平,并受到好評。此后,由鄉鎮派到市曲藝班學習道情、小戲。改革后,古裝戲得到了恢復,鎮文化站又將其送至浙江舞劇團學折子戲。自此,王友成在雅畈鎮名聲在外。
由于積累了多年的演出經驗和深厚的文字功底,2005年,王友成的創作生涯開始了。2007年,王友成的“催生飯”小戲獲得婺城區計生普法教育比賽一等獎及首屆金華市原創法制文藝作品大賽優秀獎。2008年,“金華斗牛”小戲將現實中的斗牛搬到了舞臺上,濃重地展示了雅畈文化的特色與品牌,并獲得了市第三屆鄉鎮文化匯演三等獎。2007年11月,孟祥斌跳水救人的英雄事跡震撼了全金華的百姓。王友成便收集了所有關于孟祥斌的生前事跡和報道,編寫金華道情《時代英雄孟祥斌》,并由雅畈二村的“十老太”到孟祥斌所在部隊演出,省1818黃金眼電視欄目及各類報紙媒體均對此進行報道。
王友成的創作不是興之所至,而是緊跟時代的潮流,將金華的傳統文化——金華道情加以推廣,并借此宣傳黨的重要方針政策。黨的十七大召開后,王友成編寫了古詞說唱《十七大精神傳四方,百姓生活奔小康》;“奧運”舉辦之時,編導了舞蹈《十太迎福娃》,而奧運結束時,又編寫了《奧運健兒歸來》。“我創作的作品手稿和創作資料裝了兩大麻袋。”王友成說,但現在不是缺稿子,而是缺少表演的人。
一直以來,王友成一直為雅畈鎮的文藝事業勞心勞力。每次演出,他不僅是編導,還是舞臺總監和攝影師,在他的聯系下,雅畈一村、二村、三村相繼成功地創建了文化標范村。2008年6月,王友成受聘到長山醫院坐診,在此期間,他熱心輔導該地區的村民編排文藝節目,并參加各類演出,在他的協助下,2008年長山鄉三村成功獲得了市級文化村的榮譽稱號。
王友成可謂是與文藝過著朝夕相伴的日子。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文化積累,如今他已是小有成就。然而,他也期待著有一個更大的舞臺可以讓他展示,期待著能在文藝這個舞臺上貢獻自己更多的光和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